觀音山原稱八里坌山,因八里坌社而得名。又稱平頂山、橫直山、新直山、興直山等各種名稱。

乾隆十七年(1752)由汀籍貢生胡焯猷捐地興建西雲寺於觀音山之麓,供奉觀音菩薩。

因其山形貌似觀音,人們就逐漸習慣將之稱為觀音山。

《台灣府志》:「觀音山,起伏盤曲,中一峰屹立,如菩薩端坐,眾小峰峙於側,分支環抱,

其美景不可名狀。」


乾隆三十八年正月「劉伴郎退還田契字」合同,記載「興直山下外庄五榖坑口」明確的指出

五股坑原名為「五榖坑」。

御史坑舊名牛屎坑,是因為早期這裡皆為黃土路,因為農耕的緣故養了很多水牛,路上常佈滿牛糞。

有鑒於不文雅之故,才從閩南語的「牛屎坑」,改為音相近的「御史坑」; 這樣的典故由來, 同樣也

發生於新竹南門路一帶的地名取向……

(顯妣  張媽林氏墓)

御史路旁偶然發現的嘉慶古墓 ……

沿著御史路最終會來到接近山頂的遊客中心 , 此時通往五股山下的路分為左右兩股 ,

順著右股駛下陡降的道路

在一處急降坡向右的彎道處 , 發現一座古意盎然的乾隆古墓 ,

此乃凌雲寺開創檀越主謝興賢之墓塋……




按: 五股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寺廟便是凌雲寺,俗稱內岩(巖)謝建賢創建於乾隆四年 (1739),

  主祀南海觀音佛祖。後來因為寺廟毀壞,主神便寄祀於西雲寺(外岩)。

  嘉慶二十年(1815),楊梅集資重建寺廟,迎回觀音佛祖。 清末年間因盜匪佔據凌雲寺,致使

   劉銘傳派兵焚毀。至昭和二年(1927) ,林知義擔任管理人時才募資重建凌雲寺,同時也於凌雲寺

   後方獻地建凌雲禪寺,昭和七年(1933) 凌雲禪寺落成啟用。



(開創檀越主  諱建賢謝公之墓)

乾隆年間的古墓, 墓碑文字仍清楚可見, 頗是難得……


改由凌雲路下山,

在靠近山腳處一眼瞥見座側路旁駁坎之上似有古墓存在 ,便停車前往探尋 ……

這次一座光緒年間的古墓, 墓主人的官銜似乎還不小




按 : 墓碑上的燈號淡溪較為少見 , 經查發現淡溪,是位于廈門市同安區一處偏僻的小山村,

      村子依山而建,海拔有800多米。南面繼接集美區,西連長泰,北鄰安溪,茶農祖輩

      幾代種茶、制茶、賣茶,以茶為本,以茶為生。



(誥授奉直大夫  晉封三代二品部副郎  少球李公佳城 )

經查淡溪李氏系出於龍涓仙景李氏 ;

話說李邴 (仙景三世入閩始祖) 之七世孫李嘉龍,于南宋末在龍涓美嶺一帶開基,生有四子:

長玄祖,居祖地美嶺;次玄文,初居祖地美嶺,後移居同安淡溪;三玄理,移居龍涓西興;

四玄傑,其子李紹,元歲進士,特授安溪教諭,于元末移居來蘇利南莊 ……

其中李玄文應該就是墓主人的先祖吧 ?



按 : 奉直大夫是一種散官名 。宋代為文臣寄祿官。大觀二年(1108),以右朝議大夫改稱。

     金、元、明、清各代為文散官。為文官第十六階。金為從六品上。元升為從五品。明從五品

     初授奉訓大夫,升授奉直大夫。清從五品概授奉直大夫。



又清代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 其左、右侍郎(即六部副長官) 為從二品。

 

只是這墓主人官銜是指六部的那一部 , 從墓碑是看不出來的 ……

基本上看來應仍只是散官罷了

0

2 留言

  1. 陳森蝶 2015 年 2 月 11 日 於 上午 10:35

    一定要分享給朋友們知道!
    很棒的內容喔
    給版主一個讚

  2. 陳森蝶 2015 年 2 月 11 日 於 上午 10:35

    一定要分享給朋友們知道!
    很棒的內容喔
    給版主一個讚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