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州庵,臺北市市定古蹟。原為料理店,為日治時代八家料理屋碩果僅存的一家,由於見證當年螢橋
一代的風貌,具歷史價值。
1920年代,日治時期的紀州庵屬川端町,由平松家族所經營,緊鄰河畔,景色宜人,為高級料亭。
1950年代,戰後的紀州庵由國民政府接收作為公務人員眷舍,小說家王文興曾居於此,並以此場景寫出《家變》。
所處的這一條蜿蜒的同安街,在50、60年代,聚攏不少文學人、文學社團、期刊,藍星詩社、
《文學雜誌》、中國文藝協會……多少文學人與書寫在此間逗留與蔓生,隨著歲月流轉,漸次隱沒。
1970年代起,純文學、爾雅、洪範、遠流等出版社不約而同以城南為落點,又帶起另一波文學脈流,
巷弄間文字的聲息共響。
21世紀初期,逐漸頹萎的紀州庵殘蹟在臺大城鄉所與在地居民籌組的城南水岸文化協會努力下,
從保護老樹到爭取古蹟指定,凝聚了社區意識,成為民間的力量推動市政發展的成功典範。
1917年至1928年 ,平松家族在新店溪畔興建「紀州庵支店」,
包括本館、離屋與別館。
本館樓高三層,地面層為鋼筋水泥造、二樓與三樓為木造,二樓是主要出入的門面,以水泥橋連接
堤防頂,作為主要迎賓的通道,整個建築物突出在河岸的堤防上有兩層高,從本館的三樓眺望出去,
可以見到新店溪的沙洲上的秋芒、堤外的跑馬場與遠方水源地,整個河岸水景盡收眼底。
「離屋」為南北長而東西窄的長條型空間,可用拉門區隔成五個小的空間…….
這也就是今日紀州庵僅存的建築物。
平松家透過庭院空間的安排,創造了別具風味的飲宴環境,於離屋西側(今鄰同安街一側)營造了
一個水池,周圍遍植松樹、山茶花、榕樹、杜鵑,透過花木、石與水等空間元素,離屋東側(至
停車場間草坪)則以一個開闊的草坪,讓整個視覺延伸,從兩側不同的空間景觀,創造了飲宴
環境的不同風貌。
1934年日本詩人北原白秋訪台時,曾在紀州庵接受台北的鄉土歌謠研究會「若草會」招待。
紀州庵古蹟經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歷經2年整修後,已於2014年5月25日正式啟用。
紀州庵新館的部份則定期有展出文學方面的展覽,如「林海音文學展」、「青春結社-台灣資深
大學詩社展」…等。
2011年6月起,委託專業文學團隊──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經營,以「紀州庵文學森林」
為名,舉辦各式文學的展演與推廣活動。
隨著離屋部分的修復 , 文學森林裡多了一處靜坐沉思的處所 ;
紀州庵公園綠地,設有運動設施與座椅,可供附近民眾休憩。
未來也將結合寶藏巖文化園區、自來水園區、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紀州庵文學森林園區、
新店溪河濱公園、青年公園甚至於淡水河河濱公園,
創造臺北水岸空間的自然人文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