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街位於前台北帝國大學(今國立台灣大學)與前台灣總督府高等學校(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附近。

由於其地緣關係,使得過去的溫州街成為許多學者教授的住所,他們大都住在日式房舍裡,讓溫州街

更增添幾許古典幽雅的氣息。




殷海光故居位於溫州街十八巷十六弄內,建於1945年,原為台大教授的宿舍群,

庭院之內植物濃綠青翠,充滿濃厚的文藝學術氣息。


殷海光先生1949年從中國大陸遷居來台,一方面在台北帝國大學(現台灣大學)哲學系授課,

另一方面《自由中國》撰寫政論文章,秉持『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精神,以文筆對抗言論

思想禁制,勇於對抗威權、批評時政,是中國自由主義重要傳承人物,

對台灣後來的民主政治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



此棟屋舍為一層樓之日式木造房屋,基地呈現一三角形,與周遭其他宿舍相連。

臺北市政府於2003年5月正式指定此故居為市定古蹟,內保存了殷海光先生重要的文化資產。

台灣大學近年來開放殷海光故居供學校做校外教學之用,並於200811月委任財團法人紀念

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經營管理。



殷海光故居旁的「大院子」本為日治時期的學人招待所,適合做為單身宿舍使用。

「台大公共宿舍」宿舍群為三組連通的建物,中間為公共使用,兩側有迴廊連通兩組宿舍。

建物建於1931年,原為日治時期的海軍招待所。1952年登記產權為台大管理至今,並提供校內

單身教職員居住使用,曾有十多戶入住的盛況。

建物基地1300坪,建築群落完整,為台北地區少見的大型招待所。

建物建築外觀素雅,除腰壁有簡潔的溝面磚線角收邊外,幾乎沒有裝飾紋飾。

日前似乎遭到了祝融之災……



臺靜農先生治學嚴謹,教學認真,所講之「中國文學史」與「楚辭」皆能深入內涵,洞悉思想;

也曾經在溫州街十八巷寓居一段歲月 …..

此區另有一棟知名的建築即是位於新生南路旁的紫藤廬 ;

紫藤廬為台北市市定古蹟,「紫藤廬」之名來自於庭院中三棵老紫藤蔓延伸屋簷,

木磚混合的二層樓建築,佔地約120坪。始建於1920年代。




1945年以前,日治時為台灣總督府高等官舍。 戰後於1950年由財政部自戰敗的日本人接收,

交由關務署署長周德偉做為公家宿舍,此時,1963年局部增建為二層,並由基隆關稅局管理。



1975年周先生赴美,該宿舍被其子周渝繼續佔用,並於1981年開設茶藝館並命名為「紫藤廬」,

大門改建為向新生南路,將後院改建為茶室,部分空間出租他人居住,同時此建築也作為展覽用,

後方原來的庭院加蓋一違章建築,因採鐵皮棚架,採光良好又稱日光畫廊,

紫藤廬也是在此時所定名。




當年以自由主義在台灣政治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刊物《自由中國》,其主編雷震與台大哲學系

教授殷海光等人常在此探討哲學與國家大事。

1981年成立茶藝館後亦有多次展覽或發表會舉行。






1997年,基隆關稅局收回被佔用22年的公務宿舍,並發起古蹟保存和搶救活動,

最後由當時台北市民政局局長李逸洋出面保存紫藤廬,並於當年7月,指為台北市市定古蹟,



是台北市第一批市定古蹟之一,

也是台灣第一個以人文歷史精神及公共空間內涵為特色的古蹟。


令人不捨的是,

溫州街日式宿舍群、周邊綠地、老樹、即其歷史人文脈絡,

恐將面臨都市更新案發展下的拆除宿命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