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人治台之後,曾經陸續執行多次的市街改正計劃,也就是透過都市計畫方式,改善交通、

衛生、建築風貌等等問題。日據時代初期,來臺人員多半暫時居住在清代的官府衙署當中,

隨著殖民統治的開展,臺北市以臺灣總督府作為中心向外輻射,


1930年代以前,陸續完成了今日的仁愛路、徐州路、濟南路與杭州南路等道路,

當時這些路經之地,都屬於幸町的一部份,

這一帶便在1935至1945年間,迅速發展為住宅區域。





日據時期,現今的牯嶺街,是日本人為了樟腦專賣事業,以及台日隔離政策下所生成的一條

專為日人住宅所規劃的街道。

牯嶺街的巷子裡,有著令人眼睛發亮、讚嘆不已的日式建築。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建議整批保存包括台大哲學研究所教授方東美故居的三棟台大日式宿舍,

其中兩棟甚至應列為古蹟。




文化局曾邀集學者專家會勘牯嶺街60巷2號、4號及6號,

這三棟日式建築都是台大教職員的宿舍,約有7、80年的歷史。

其中2號、6號都還有人居住,4號是哲學大師方東美故居,但已荒廢。




方東美晚年建立新儒學體系,被推崇為新儒學的哲學起源,門生包括前行政院長李煥,

蔣故總統經國先生也曾來此請益。

方東美故居與6號的建築形式相同,典型的木格窗、日式的建築手法,內部有一間接待客人

的西式房間,4號與6號兩棟日式建築木料都是珍貴的檜木,6號的木格窗還保存非常完整,

學者專家都認為相當難得。




2號的日式宿舍現為台大教授遺眷及子女居住,一進門專家學者及文化局的人員都眼睛一亮,

庭院佔地廣大,木質雲板,獨門獨院的設計,相當氣派。

這是目前在台北市內難得一見的日式建築,當初蓋的時候,應該是給相當有身分的人居住,

甚至比齊東街、青田街的等級都要高。




靜落於車水馬龍的台北都會之中,大安區裡的牯嶺街,以其老樹成蔭的綠意風采,造就出猶如在

鬧中取靜的悠緩氣息,日式屋舍散居街道巷弄,盈溢著輕柔的歷史氛圍;

一街之隔的南昌公園 ; 昔日為南菜園,是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的別墅,位於當時的兒玉町四丁目,

建於明治三十二年(1899),型式為儉樸的木造房屋,由總督親自命名為「南菜園」。

兒玉總督自號「藤園主人」,「藤園」即「南菜園」,其名源於總督由日本運來植於庭院內之藤樹。

南菜園於昭和十六年(1941)被指定為史蹟,今已不存,舊址現為南昌公園。

附近的日式宿舍也已被指定為市定古蹟與歷史建築…..




六○年代以前,這裡牯嶺街曾經是熱鬧的舊書攤市集,是當時知識份子和外籍人士的尋寶聖地。

只是民國63年以後,政府以拓寬道路與整頓市容的名義為由,驅離這些長期駐紮的書攤們,

牯嶺街像是失去靈魂一般,光芒不再,也逐漸被人們淡忘。


但是,近年來台北文化藝術風氣越漸興盛,

牯嶺街小劇場的成功,

使得牯嶺街再度成為新一代台北人耳熟能詳的名字。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