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四十三年(1910)秋天,時任臺北廳長的井村大吉,為了讓北投成為一個大的遊憩區,

首先計劃興建「北投溫泉公共浴場」,隨後於大正二年(1913)6月該浴場完工的同時,也興建了

北投公園,在北投地區進行了劃時代的改造事業。




北投地區的蓬勃發展與鐵路更有密不可分的因由,

明治二十九年(1896)八月,台北軍政廳財務課長松本龜太郎選擇北投,興建除服務一般遊客,

後來還發展成專門招待鐵路人員的「全國鐵道同盟旅館─松濤園」,成為台灣第二家溫泉旅館。



明治三十四年(1901)八月,台灣鐵道台北到淡水的鐵路 (簡稱淡水線)完成通車,

初時淡水線只有五個驛站,即台北停車場(日治時火車站名稱或稱乘降場)、圓山、士林、

北投及淡水停車場,慕名來北投溫泉休憩的人越來越多,眾多溫泉旅館也跟著陸續成立。




明治三十八年(1905)九月二十一日鐵道部運輸課長村上彰一捐贈北投之寶「湯守觀音」,

明治四十三年(1910)秋,台北廳長井村大吉計劃要將北投建設成一個台北近郊全東亞最大的

溫泉遊覽勝地,首先設置北投溫泉公共浴場(今溫泉博物館,而最初的北投公共浴場則改名為瀧之湯)。




大正二年(1913)六月,在修建浴場同時也規劃設置北投公園,

此一劃時代的改造工程,奠定了日後台灣第一北投溫泉鄉繁榮的基礎……


北投溫泉公共浴場,建築構造由磚木混築,一樓採清水紅磚牆,上開彩繪玻璃窗,二樓採

木構造外覆雨淋板,黑瓦屋頂為了透氣設有通風窗,整棟建築外觀具英國別墅風貌,是北投

溫泉發展的代表性建築!

內設有溫泉浴池、休憩室、餐廳、娛樂室等,台灣光復後,曾數度易主,一度淪為

片廠倉庫甚至荒廢。經過地方人士的大力奔走,核定為三級古蹟,

並且依照原貌加以修復,終於在民國87年成立「北投溫泉博物館」。



「梅庭」為一棟日式民宅建築物,建於1930年代末,現為市定歷史性建築。

屋舍順應地形而建,共分上、下二層。上層面臨中山路,

正立面為地面層,為日式木構架。考究其牆面施工,為防潮隔間灰漿牆,木條架上內層以

「赤泥土沙」鏝抹,外層以白灰漿粉飾;


外觀是以石砌台基、魚鱗牆板、黑瓦、木隔櫺為建築風格。

下層為鋼筋混凝土造,是作防空避難室用,可直通後院,其日式建築構造與地下防空壕,

呼應著對面大型防空壕的種種特殊意義,具其歷史價值。





曾是有「一代草聖」稱號的監察院前院長于右任避暑、避壽及避開關說的寓所。

原本閒置多年,北市府耗資近兩千萬元整修後,民國99年正式開館。

後院綠樹成蔭,幽雅蒼鬱,俯臨北投溪,水流潺潺。

入門口柱上並刻有于右任先生其手書之 「梅庭」題字。


地熱谷為一盆狀窪地,可能為一蒸氣爆裂口遺跡。

底部有多處溫泉湧出,有硫氣味,熱氣瀰漫。冒出溫泉口水溫達98℃,

其他部分多在60~70℃。窪地由溫泉匯合地表水成一淺水潭,池水從西南側缺口注入北投溪。



昔日有「磺泉玉霧」的美稱,是日治時期台灣八勝十二景之一,



早期有許多遊客利 用溫泉煮蛋、觀賞硫氣,因曾有遊客不慎失足跌入遭燙傷或燙死

的意外發生,故又稱「地獄 谷」或「鬼谷」。





後因「地獄谷」名稱不雅,而以其水色微綠似玉,稱之「玉泉谷」,

後來又改稱「地熱谷」。

是北投溫泉街道中最核心的景點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