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地區在清代初葉屬淡水廳之擺街接庄,後來擺接庄升為擺接堡,中有十三庄皆為漳州移民,

主要分佈今中和、板橋、土城地區,其中為中和地區的有一街三大庄,即枋寮街、員山仔庄、

芎蕉腳庄 、南勢角庄。

中和區又可再分為非正式的四個分區: 南勢角區、員山區、漳和區、秀安區。

員山區在國防管理學院遷離前因交通阻隔被分成內、外員山,以外員山、四十張山與兩山之間的

國防管理學院為分隔線,以東為內員山地區,以西則為外員山地區。

古名「外員山庄」包括今員富、員山、積穗,民有、民享、瑞穗、冠穗等里。

「員山子莊」則包括今德穗、民生、國光、國華、自強、清穗、明德、壽德、明穗等里。

中和區原本有上千座墳墓,像現在的雙和醫院是第四公墓遷葬後才興建的。

殯葬處目前正清查中和第1、2和第6公墓的墳墓實際數量,查估完畢後,即可編列遷葬預算,

屆時可視後代意願選擇免費安置到納骨塔,或 給予遷葬補償費。

總之, 僅鄰於住宅區內的公墓均被列入優先清塚的範圍 ……

明治37年(1904)的《台灣堡圖》: 四十張庄範圍包括今嘉穗、嘉新、嘉慶、民安、文元等里 ;

外員山庄則是今積穗里、員山里。

四十張山,又名四十張犁山,正是位於嘉穗里的一座小山丘。

二十八張則位於今平和里(今艾德蒙公司) 。

乾隆十三年 , 漳州人林成祖開闢此區 ; 墾殖時 , 農戶共分得犁二十八張而得以耕作 ……

員山子係指今積穗里 , 嘉穗里 , 瑞穗里及清穗里附近 ;

此處中和與板橋相臨的地方 , 因此地山形渾圓屹立而得名 ;

牛埔即今錦和 , 錦昌里(圓通路雙和署立醫院附近 )一帶…….

乾隆二十七年 , 由漳州人林天生開墾 , 當時地多荒埔 , 飼養不少牛隻而得名。

這些地方據為當地開發較早的區域 ; 也因此保存了一些古墓。

踏查的結果如後 :

(原中和區第4公墓附近) (桂永清墓園旁)



前文提及牛埔即今錦和 , 錦昌里(圓通路雙和署立醫院附近 )一帶…….

乾隆二十七年 , 由漳州人林天生開墾 , 當時地多荒埔 , 飼養不少牛隻而得名。



(同治四年  顯祖考諡  忠直  林二公之坟墓)

此墓主人與另一篇的  顯祖考  諡國翰  林大公 不知是否有所關連 ?

就地緣關係來看 , 是否又與前文中所提的林天生有關 ?

(以下為中和第六公墓)


(嘉慶丁卯吉置  光緒元年修  十二世祖顯考  諱光義劉公 )


(光緒辛卯桐修  顯妣  高媽柯氏墓 )

 在第六公墓山頂臨近圍牆旁 , 有一明經進士墓 ……



按 : 明經,漢朝出現之選舉官員的科目,始於漢武帝時期,至宋神宗時期廢除。

被推舉者須明習經學,故以「明經」為名。龔遂、翟方進等皆以明經入仕。

明經由郡國或公卿推舉,被舉出後須通過射策以確定等第而得官,如:西漢時期的召信臣、

王嘉等,皆是因射策中甲科而為郎官。



漢代設置這一科,為儒生進入仕途提供了渠道。

明代以後,士大夫雅稱貢生為明經。

貢生別稱明經進士 ,歲貢亦有稱歲進士者。



(光緒丁亥年四月 

皇清  例授明經進士  顯考  號傳接  諡承愷  何府君之墓 )

舉人也有別稱為鄉進士或修職郎(文品正八品封階),亦稱修職進士,

其他尚有未經科舉,但經保舉或納捐者,亦可獲得一官半職者…….


(顯祖考  號瑞龍  何三公之坟墓)

此墓主人應與旁邊的明經進士何承愷有所關連 ?

古時候的人習慣以郡、邑來稱府、縣, 如漳州府稱漳郡,晉江縣稱晉邑。

因此祖先牌位及墓碑亦多用之,在漳州方面有:漳浦–浦邑、金浦;南靖–靖邑;詔安–詔邑;

海澄–澄邑;平和–和邑。

對照該區墓碑 , 確認此區多為漳州籍人士 ……

(完)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