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中葉,台灣劃入清版圖,南部土地的開墾日漸飽和,閩粵人口密度又逐日增加,因此來台

墾荒的據點,便由昔日的南台灣,向北遷移,轉向台灣北部。 最早因八里坌位在淡水河口南岸,

利於船隻停泊,遂成為移民者最初的拓墾之地。   



清雍正二年(1724)隨著墾殖拓荒的移民人數持續增多,商貿也熱絡起來,逐漸形成『八里坌街』。

雍正十年(1732),閩粵移民於此開發的路線由八里坌沿著觀音山山麓拓展到獅子頭、庚寮庄(今

更寮)、和尚庄(今蘆洲)、新庄(今新莊)及山腳(今泰山)等處。




清代時或有所聞,先人擇葬五股獅子頭,結果子嗣旺通,風聲傳出,陸續有人葬居此地;

日治時期,觀音山以獅子頭闢為公墓地,墓葬更是集中墓葬於獅子頭一帶(據說是獅象捍門地)。

由航照圖與現地踏勘所得情況,進行推估,得知目前位於基地內的墳墓約有十多萬座以上 ,

堪稱全省最大的墓園。




獅子頭遠望眼前淡水河、基隆河美景,環繞台北盆地的大小山岳歷歷在目。

近處雖是滿地墓園,但建造於大正、昭和年間的墳墓隨處可見,還有不少嘉慶、道光、光緒年間

超過百年歷史墳墓參雜其中。

從墓碑上的「兌山」、「西亭」、「儒林」、「燕樓」、「佛嶺」、 「金墩」、「蓮溪」等,

可以想見當年先民如何漂洋過海,在台奮鬥及發展的歷程。




五股獅子頭有一奉政大夫李春榮墓 , 新竹考古兄的文章說此人曾在澎湖當官 ,

其說法應該是從網路搜尋資料所得 :

李春榮,清朝官員,1887年奉旨台灣府糧捕海防通判,為清治時期後期的澎湖地方政府主官。

前身為台灣府糧捕海防通判的該職位,駐守於澎湖地方,主管政經軍事,官職品等為正六品。

個人考據卻認為並非同一人……


另一份資料顯示上述這位通判李春榮乃四川人 ; 應諸此墓上方燈號鳳池 , 大抵已看出差異

按 : 池店鎮位於晉江北面。唐宋時名石,元代改稱鳳池。

《泉州府志》載:鳳池……長十餘丈,闊三丈,深丈奇。或雲兩池相接,其形似鳳,或雲昔時有

鳳棲于池上。池店之名乃明宣德年間所改。時因巨賈李五及諸商家設店經營于鳳池之旁,故時人

於前名雲鳳,留池增店,即為池店。


話說李五乳名英,名俊育,號自然,是二世祖李子貴的第五個兒子,故眾人稱李五。

早年隨長兄李觀從事海上經商,大宗販運泉州的土特產如赤砂糖、桂圓干等,用掛著三帆的

大商船載往江浙京津交易,再換回北方的特產生絲棉紗運抵泉州,在當地織成綢緞。

泉緞不但銷售國內,而且銷往國外,有力地促進泉州紡織業的發展。



李五從事的商業貿易,既改善了城鄉人民生活,也提高了泉州在世界的知名度,

貢獻極大,功不可沒。

以台灣移民多來自於漳泉一帶的情況來說,

這位李春榮是泉州籍有就極其明顯 …..


況且奉政大夫多為散官 , 多是襲蔭而來 ; 若此人既有正六品官銜又何必使用散官頭銜 ?

只是有關鳳池李氏在北台灣的發展資料較少 ;

對於墓主人的生平無法進一步考證之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