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中葉,台灣劃入清版圖,南部土地的開墾日漸飽和,閩粵人口密度又逐日增加,因此來台

墾荒的據點,便由昔日的南台灣,向北遷移,轉向台灣北部。

最早因八里坌位在淡水河口南岸, 利於船隻停泊,遂成為移民者最初的拓墾之地。   

清雍正二年(1724)隨著墾殖拓荒的移民人數持續增多,商貿也熱絡起來,逐漸形成『八里坌街』。

雍正十年(1732),閩粵移民於此開發的路線由八里坌沿著觀音山山麓拓展到獅子頭、庚寮庄(今

更寮)、和尚庄(今蘆洲)、新庄(今新莊)及山腳(今泰山)等處。

清代時或有所聞,先人擇葬五股獅子頭,結果子嗣旺通,風聲傳出,陸續有人葬居此地;

日治時期,觀音山以獅子頭闢為公墓地,墓葬更是集中墓葬於獅子頭一帶(據說是獅象捍門地)。

由航照圖與現地踏勘所得情況,進行推估,得知目前位於基地內的墳墓約有十多萬座以上 ,

堪稱全省最大的墓園。

獅子頭遠望眼前淡水河、基隆河美景,環繞台北盆地的大小山岳歷歷在目。

正所謂葬經在氣感篇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

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

近處雖是滿地墓園,但建造於大正、昭和年間的墳墓隨處可見,還有不少嘉慶、道光、光緒年間

超過百年歷史墳墓參雜其中,也有黨政要員、大企業家的墓園。

從墓碑上的「兌山」、「西亭」、「儒林」、「燕樓」、「佛嶺」、「金墩」、「蓮溪」等,

可以想見當年先民如何漂洋過海,家族又是如何在台奮鬥及發展。

來到墓地走一趟,對人生的觀感或許有所啟發 ,透過古墳的踏查也可以很知性,

歡迎有興趣的一起來研究。

(皇清  顯考  賞戴軍功六品  補用榮任外委  號薌林解公坟墓 )



(嘉慶    顯妣  劉媽羅   ?   )




(道光丙辰  皇清顯妣  諡淑慎  陳媽柯氏墓 )

按: 西湖陳氏的祖籍是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安仁里十四都西亭堡湖內社, 燈號為西湖  ;

    現今的地名為— 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杏林街道 ;

   西湖陳氏兆侯派下遷台 , 最早是由端涼公隻身來台 , 蓽路藍縷至稍有成就再回祖居地將

   父母及兄弟接來台 , 所以才會變成以兆侯公為開基祖 ,

   端涼公有五兄弟 , 端涼、端冷、端泰、端添、端拱。 這個從墓碑上可以看出……

   這一位陳媽柯氏, 即陳兆侯的元配


(顯妣  號普愛  袁媽陳孺人墓 )



(皇朝  待贈顯祖考  受鄉飲大賓  諱文生張公  一位之坟墓)

(道光二年  顯妣  陳門洪氏墓 )



(皇朝  顯祖妣  閨名昭治  葉媽李孺人之佳城 )

按: 葉氏支派大別有二:一為福建興代府化遊古瀨氏,一為泉州府同安蓮溪葉氏。

古瀨始祖葉諶,世居雍州(今陝西省)唐末避亂,全族流遷莫定,至宋擇居河南光州固始。

傳至葉炎曾,隨宋室南渡,便居化遊古瀨,後代散居漳、泉二州。傳至葉昂、葉洙兄弟。

葉昂遷安柄,為安柄派始祖;葉洙遷同安佛嶺,為佛嶺派始祖。蓮溪派始祖葉霆(字文柄)

世居河間府(今河北省河間縣)生有三子:顏、顗、顒,當時避金人之亂遷居同安蓮溪,

後代傳佈繁衍漳、泉各地。



(待贈故妣  鵠涼李母周士之墓 )


(顯祖考  諱士曦  周府君之墓 )

按: 據《姓氏考略》載,唐玄宗時,有姬姓的人因姓氏與玄宗李隆基名字中的基字同音,避諱改姓周 ;

     又有一說周姓由蘇姓改姓而來。譜載,明洪武年間,有位名為蘇卓周的人改姓周,以武功為郡朢,

     人稱武功周……



(顯妣  淑善陳母林太宜人封塋 )

按 : 臺灣的陳氏家族,除了開漳聖王派和南朝派之外,尚有其他二、三十個支派,

     包括南院派、漳湖派、漳南派、銀同碧湖派、蕉嶺縣派、江州派、同嘉禾派,南岐派、

      霞簝派、西源派、登瀛派、尤俊派、高美派、珍山派、浙江嵊縣派、浯陽派、饒平分派、

     上宅派、西亭派、七郎公派、下坑分派、鑾井派、赤湖派、霞宅派、漳州蘆溪派、

     永華公派……等等。

     北台灣一帶西源派下重要的裔孫有咸豐五年的文舉人–陳霞林 ;

     此墓不知是否有些關係 ?


(顯祖妣  諡進涼  陳媽葉孺人墓 )

(同治甲戌年  顯考  諡忠直 郭府公之墓 )

(光緒二年  清顯祖考  號忠護  張公 ? )

(光緒丙子  顯妣諡  意誠張媽吳 ?  )

(續)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