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中葉,台灣劃入清版圖,南部土地的開墾日漸飽和,閩粵人口密度又逐日增加,因此來台

墾荒的據點,便由昔日的南台灣,向北遷移,轉向台灣北部。

最早因八里坌位在淡水河口南岸, 利於船隻停泊,遂成為移民者最初的拓墾之地。   

清雍正二年(1724)隨著墾殖拓荒的移民人數持續增多,商貿也熱絡起來,逐漸形成『八里坌街』。

雍正十年(1732),閩粵移民於此開發的路線由八里坌沿著觀音山山麓拓展到獅子頭、庚寮庄

(今 更寮)、和尚庄(今蘆洲)、新庄(今新莊)及山腳(今泰山)等處。

清代時或有所聞,先人擇葬五股獅子頭,結果子嗣旺通,風聲傳出,陸續有人葬居此地;

日治時期,觀音山以獅子頭闢為公墓地,墓葬更是集中墓葬於獅子頭一帶(據說是獅象捍門地)。

由航照圖與現地踏勘所得情況,進行推估,

得知目前位於基地內的墳墓約有十多萬座以上 , 堪稱全省最大的墓園。

獅子頭遠望眼前淡水河、基隆河美景,環繞台北盆地的大小山岳歷歷在目。

正所謂葬經在氣感篇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

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 近處雖是滿地墓園,但建造於大正、昭和年間的

墳墓隨處可見,還有不少嘉慶、道光、光緒年間 超過百年歷史墳墓參雜其中,也有黨政要員、

大企業家的墓園。

從墓碑上的「兌山」、「西亭」、「儒林」、「燕樓」、「佛嶺」、「金墩」、「蓮溪」等,

可以想見當年先民如何漂洋過海,家族又是如何在台奮鬥及發展。

來到墓地走一趟,對人生的觀感或許有所啟發 ,透過古墳的踏查也可以很知性,

歡迎有興趣的一起來研究。


(乾隆辛丑年  顯考啟惠  張公墓)



(皇日故考  諱源頭  特授判任李公一位佳城)

兌山李氏祖先河南固始縣人,五代隨閩王王審知入閩,後世定居汀州府上杭一帶,

並逐漸綿延到閩南,元代中葉,有三十三郎仲文公者,遷居福建泉州同安縣南仁德里天馬山

前兌山保,仲文公即為李氏後世所稱的兌山始祖。

(皇朝  顯祖考諱  山知張公佳城)



(顯考  彥映鄭公墓)





(皇朝顯祖考  諱忠世  李公佳城)

蘆洲兌山李氏族人,主要在乾嘉年間大量來蘆洲地區開墾,這和蘆洲到這個時候更適合農耕有關。

李氏先祖後來分散七角頭,即樓仔厝角、水湳角、八里坌角、崙仔頂角、土地公厝角、溪墘角、

三重埔角,族人努力耕墾,也熱心於公益,

蘆洲「保安宮」保生大帝廟就是李氏族人所捐建。

因此,李氏族人與蘆洲地區的開拓及發展有著極為緊密的貢獻與關係。


(皇朝顯考  諱光墻  蔡公之坟墓)

按 : 豐田蔡氏始祖隱齋公,名國器,字均用(1342-1400),是晉江蓮塘(今屬石獅市蚶江鎮)

開基祖弼聰公(1104-1179)的十一代裔孫……

隱齋公由蓮塘入贅山兜田內(今屬石獅市祥芝鎮),肇基創業,以豐田為燈號,自立門戶。






唐初,原籍京兆府萬年縣(今陝西西安)的望族太子太傅忠順王陳邕(因與李林甫不和被李誣陷

被貶入閩)遷入漳州,後其子陳夷則遷居鷺島又稱嘉禾島(今廈門島),南陳(南院)太傅派陳氏

開始在廈門島繁衍。至其第十世孫陳黯更是以詩文著稱於時。

約於唐代中晚期,福建第一位以詩賦登第薛令之後裔也由福安遷入鷺島。

陳氏與薛氏同系望族,又分居於廈門薛嶺山之南北,因此被當時人稱爲—南陳北薛。

約於北宋末年,太傅派陳氏第十六世孫陳良能由浦園遷居金門東浦。

元至正五年(1345),廈門薛氏後裔薛成濟爲避戰亂也遷居金門,開始居於薛厝坑,

後定居於山仔兜(今珠山村)。

清道光《廈門志序》寫道:廈門,宋曰嘉禾嶼,明曰中左所。……惜邊地狹隘,文物無多,

自宋以上,唐有陳希儒、薛令之二人,餘無概見。

按 : 薛令之,字珍君,長溪人,神龍二年進士。閩人以詩賦登第自令之始。

開元中,累遷左補闕兼太子侍讀,與賀知章並侍東宮。時李林甫不愜于太子,官僚冷落,

令之欲諷明皇,題壁雲:朝旭上團團,照見先生盤。盤中何所有,苜蓿長闌幹。

明皇覽不悅,援筆題曰:啄木嘴距長,鳳凰羽毛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令之遂謝病徒步歸。

明皇聞其貧,令有司資以歲賦,令之量口受賜。及肅宗即位,以舊德召令之。

肅宗歎其廉潔高風,詔封其居住地為廉村、廉溪、廉山,這些地名沿用至今。

薛令之墓也是當地文物保護單位……

墓碑上的鷺江即指廈門一地 ;

此墓主人應即是薛令之後裔 , 應該也是從金門渡海而來

 

(完)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