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樓」為淡水忠寮里李氏宗族的堂號,「李厝」也是昔日淡水地區最大的姓氏聚落;
目前「忠寮李厝」尚存有許多棟古厝,包括桂花樹3號、桂花樹4.5號、竹圍仔8號、竹圍仔10號
等五棟,分別散居在梯田間,且彼此的距離不超過1公里。
忠寮位於淡水北邊山區沒有大型平地,且梯田地形不適合興建大型合院宅第,
而山居獨立之宅第為求自保,均會找尋易守難攻的地勢,並配置多重防禦措施,以確保
家族的身家安全,若萬一各房親族遇有土匪侵犯時,便可以採取分進合擊方式,殲滅盜賊。
李氏開台祖李鼎成,生於清康雍年間,是福建泉州府同安縣馬巷十一都李厝鄉人。
乾隆十六年,帶著父親李榮道神位與妻子林耀娘渡海來台,登陸今日關渡,過著行醫躬耕的生活。
乾隆二十一年時,又帶著在台出生的兒子李臣春與李臣連,一家老小移居至滬尾竿蓁林,開始
農耕生活,為日後李氏一族在淡水的傳奇故事寫下序言。
乾隆五十二年、五十五年,林耀娘與李鼎成先後仙逝,葬於今日淡水第一公墓(古稱營盤埔蜂巢穴)。
乾隆五十七年,二世李臣春遷移至北投子一帶,並生四子,太平、長生、江中、山石,稱為四大房。
從此子孫繁衍,並逐步擴散分居至忠寮、林仔街等地,淡水人遂以忠寮李或燕樓李稱呼之。
咸豐十年以後,忠寮李氏宗族人材輩出,多達十人分中文武科榜。
除了在北投里李家發跡處建有李氏宗祠外,李氏宗族起造了許多古厝,分布範圍涵蓋北投子、
水尾子、竹圍子、大竹圍及桂花樹等處。
其中包括了: 咸豐九年(1859)三房(李江中)長子李懋修建第一座華廈。
同治五年(1866)二房(李長生)長子李諒於大竹圍建第二座華廈。
同治十年(1871)四房李山石(懋民)於大埤頭建第三座華廈。
光緒二年(1876)大房(李太平)次子李懋恩於竹圍子演戲埔腳建第四座華廈(即二柱公厝)。
光緒三年(1877)大房(李太平)長子李懋澄(秋波) 於水尾子下寮建第五座華廈(即大柱公厝)。
第六座、第七座華廈已完全倒榻或重建,無法重現昔日丰采。
光緒十七年(1891)三房(李江中)三子李懋足在桂花樹建第八座華廈(即三柱公厝)。
光緒十九年(1893)大房(李太平)四子李懋蟾建第九座華廈(即四柱公厝),又稱「旗杆厝」。
竹圍仔十號宅,為李家大房次子李懋恩於清光緒二年(1876)所建。
從破落的形制與裝飾上研判,原為二進六護龍四合院格局,應是昔日李厝中最為精美細緻的宅第。
可惜目前左側內外護龍以坍塌崩毀,屋頂已改以石綿瓦鋪設。
第一進門廳,門面做凹壽設計,門楣上崁有「燕樓衍派」木雕匾額,左右棟架仍十分完整,
外牆水車堵上之泥塑、右護龍之馬背山牆額綴、依稀可見的牆堵彩繪。
第二進正廳,門面採三關直欞窗,中門設腰門,雕飾頗為講究,廳內供奉李氏祖先
,外觀上雖然殘破,不過廳堂日常仍有族人清潔整理。
桂花樹三號宅為李家三房三子李懋足建於光緒17年(1891年),
原為多護龍之四合院。現為單落五開間多護龍三合院,採雙燕尾屋脊,入口仍採凹壽設計,
水車堵則為磚砌氣窗,但從磚砌工法與現代建材明顯可見,
此乃1990年重修後之新貌,已略失古意。
桂花樹四號宅建於明治30年(1897) ,已融入日式風格。
五號宅興建在光緒18年(1892年),左側護龍前設院門,結構以石砌為主,
工構嚴謹,式樣樸實無華。
忠寮李厝自光緒年間,即發展出匠師群,
皆以石砌的好功夫而聞名北台灣……
(完)
(部分資料引用自 : 319 旅行事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