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芳(1826-1903),字蘭如,號芸堂。道光6年(1826)生於宜蘭清水溝柯仔林,為清治時期噶瑪蘭廳第一位進士。
自幼家貧,務農為生,適逢道光庚子科黃纘緒中舉彩旗鼓吹;望之慕之,立志向學。
因家境貧困未能如願,直到17歲才就學。
道光24年(1844) 柯仔林家遭原住民襲擊,茅屋遭焚,母死父傷。
為避免再發生,移居宜蘭擺厘社,家運至此,輟學耕田以維家計。
後因足傷,無法耕種,終得復讀。刻苦勤學,文能成篇,足疾亦漸癒。
咸豐3年(1853) 28歲中秀才。31歲時任板橋林家教讀。
同治元年(1862)壬戍恩科,並補試辛酉正科鄉試,37歲時中式舉人,彩旗鼓吹衣錦還鄉,終如心願。
同治7年(1868) 戊辰進京會試,中式貢士;殿試三甲,朝考三等,43歲時中式進士,
朝廷即任命為浙江紹興知縣,欽叩同知五品銜。
越己巳四月父病逝,丁憂守喪,未再赴任。
同治9年(1870) 與噶瑪蘭通判可承禧、鄉賢李望洋等歷時7年;建孔廟於宜蘭縣署西北東門街,日治時期廟毀。
同治13年(1874) 請欽差大臣沈葆楨轉奏,建延平郡王鄭成功祠於台南。
重修擺厘故宅,並豎立旗杆座一對,以彰顯其進士身份。
光緒9年(1883) 57歲時任仰山書院院長,獎掖新進,作育英才。
光緒11年(1885) 於宜蘭聖王廟後街興建住宅五間、護龍四合院;
進士第今僅存正廳,門額尚懸有「進士第」牌匾一面。
1895年清廷將台灣割予日本,台灣順勢獨立為台灣民主國,為保衛國家爆發戰爭,
蘭地紛亂,楊士芳與地方士紳共組勸善局,以維治安。
明治29年(1896) 受聘為宜蘭廳參事。
明治36年(1903) 壽終於宜蘭街聖王后街進士第,葬於宜蘭四圍堡大坡山後烘爐地。
楊士芳進士掌教仰山書院、倡建孔廟、請建鄂王武穆祠等,提倡文風,栽培後進,貢獻很多。
為了紀念楊士芳先生,於是把他住過的擺厘改為進士里。
而貫穿擺厘最主要的道路亦命名為進士路……..
進士第興築完成於1885年,乃為楊進士因年老體弱,不堪路途跋涉而於城內另築之三合院住宅,
即今稱「進士第」所在,原有正身寬三間,左右落鵝各兩間,左右內護龍各五間,並有門屋一座。
格局上位於城內之進士第,雖不若擺釐鄉間故宅寬闊,
但彫刻及裝飾上較故宅繁複而多樣,中門上懸進士第牌匾。
如今「進士第」因後人陸續變賣與改建,僅存正身明間公廳為原貌,並淹沒於水泥叢林中,
與當年景象有天壤之別。
進士第位於=窄巷深處, 沒有導引不容易覓著 ;
古宅前滿是堆積雜物 , 進士第的門面顯得有些侷限且寒促 ,
是美中不足之處………
因屬私人產業, 年久失修, 搖搖欲墜 ,
讓人感覺到可惜之至。
在擺厘祖厝已喪失古貌的情況下, 進士第還有維護及修繕的機會 ,
真希望有關單位能重視此一重要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