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8126.JPG - 觀音  白沙墩  黃氏祖塔

觀音鄉名的由來,可追溯清朝咸豐十年,

據說當時竹北二堡石牌嶺庄之農工黃等成,意外於此地之溪中(觀音溪),

拾得一天然石酷似觀音菩薩,將之供奉瞻拜,稱為石觀音,後在此庄建石觀音寺(後稱甘泉寺)奉祀,

本庄遂稱之為石觀音庄。

大正九年(1920) 地方改制,改為觀音庄。即今觀音區之前身 ;

DSC08125.JPG - 觀音  白沙墩  黃氏祖塔

今之觀音區習慣上也分為三個地區:觀音地區、新坡地區和草漯地區…….

觀音地區指大堀溪以南,坑尾以西地帶,包括觀音、白沙屯、大潭、茄苳坑、三座屋、坑尾地段及坡寮一部分。

早年移墾較其他二區更有成就 , 故庄役場就設於觀音。但日治時期之後,交通改道,發展變得遲緩。

DSC08117.JPG - 觀音  白沙墩  黃氏祖塔

新坡地區包括新坡、上下大堀、苦練腳、下青埔、崙坪及坡寮一部分。發展迅速是在日治之後,

尤其大正十三年(1924年)桃園大圳完成後,農村的繁榮,使其與觀音地區立於分庭抗禮之地位;

觀音地區雖為行政中心,但全區的農會和郵局卻在新坡。

DSC08124.JPG - 觀音  白沙墩  黃氏祖塔

公路交通發達之後,新坡以接近中壢,地當中壢往觀音中途,且為南北往新屋、大園道路交會點,

市況繁榮超過觀音地區。

DSC08118.JPG - 觀音  白沙墩  黃氏祖塔

觀音溪向東至大崛溪間,地面較高,距海岸半公里處,有高約三十公尺之沙丘,風強兩少而呈灰白色,故名白沙墩。

聚落即在沙丘背風面之西南麓,大正九年改名白沙屯。

下庄子在白沙屯之南一公里地勢較低而得名。光復後,白沙屯、下庄子合為白玉村。

DSC08119.JPG - 觀音  白沙墩  黃氏祖塔

根據甘泉寺之沿革記載:

時之貢生黃雲中者起而募捐,於咸豐十年十一月建竣廟宇曰福龍山寺。

 經歷三十年載後有改建之議,由徐再、廖文安等發起改建後殿,黃經德、曾坤房、廖均安、羅成連

等繼起募捐完成兩廊及前殿。

DSC08121.JPG - 觀音  白沙墩  黃氏祖塔

: 黃雲中,白沙墩黃英照(開台祖,15世)曾孫也,原名黃可,字文偉,自幼勤讀,於道光二十九年

 考取貢生 , 官章為雲中,號彩堂。咸豐三年,因捐助軍餉抵禦太平軍有功,獲閩、浙總督及福建巡撫行文咨部,

 頒授「明經進士」。同治十三年又因辦淡水團練有功,欽加五品職銜。

DSC08120.JPG - 觀音  白沙墩  黃氏祖塔

咸豐三年,觀音、大園一帶,閩粵兩族時生械鬥,黃貢生冒險居中協調平息,獲致各方敬仰。

 同年新竹縣枋寮義民廟廟址發生糾紛,歷久不決,貢生出面仲裁,終告圓滿解決…….

DSC08122.JPG - 觀音  白沙墩  黃氏祖塔DSC08123.JPG - 觀音  白沙墩  黃氏祖塔

正十年(1732)粵籍陸豐人徐錦宗入墾茄苳坑(保庄村地區),為客家人在此地開闢之始,

乾隆、嘉慶、道光年間,客家人尚不斷來此墾拓。如陸豐人黃正舉(英照公?) 嘉慶年間來臺,以後移居觀音鄉白玉村,

開墾荒地,經營農業,勤耕力作而積累家業有成。

DSC08127.JPG - 觀音  白沙墩  黃氏祖塔

位於白玉村內至今尚保留有貢生的三合院古厝,

門額上上懸掛著明經進士的匾額 ……..

DSC08128.JPG - 觀音  白沙墩  黃氏祖塔

村落外路旁有一座黃氏祖塔, 即是奉祀開台祖黃英照一派之下列祖列宗 ;

DSC08129.JPG - 觀音  白沙墩  黃氏祖塔

聚落中有一古厝尚保留有門樓 ,

據說即是黃氏祖屋之所在 ;

可惜 , 門樓內的古厝正身已然是

整建之後的模樣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