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1709.JPG - 上坪林  范汝舟墓園

康熙42年(1703),住在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都崙嶺鄉黃護寨的范登輝又生一麟兒,取名昌睦(字渾厚),

連同另一個哥哥叫昌貴,就是新埔一帶范氏子孫的第一代祖先。

 

乾隆七年(1742)范昌睦年快40歲,為了生活跟哥哥昌貴兩人,聯袂一起渡過海洋來到台灣,初在淡水廳吳家打工。

平日勤勞又節儉,很快就有了積蓄。

過了三年,向平埔道斯卡族人吻直雷之次子衛阿貴(衛十班)租地耕種,居住在新竹北新社庄,

把荒地開墾成良田。

 

DSC01703.JPG - 上坪林  范汝舟墓園

 

 

 

之後遂和哥哥分家,哥哥昌貴(即前縣長范振宗先祖)則向湖口方向開墾發展。

乾隆十二年(1747) 范昌睦隨著衛阿貴入墾吧哩國(現在的新埔田心里一帶)…..

共生有五個兒子:紹權、紹文、紹德、紹岐、紹騰。

 

DSC01704.JPG - 上坪林  范汝舟墓園DSC01721.JPG - 上坪林  范汝舟墓園

 

 

第二代紹騰留在吧哩嘓,紹權等四兄弟則隨道卡斯族衛阿貴向鳳山溪源頭石岡子、咸菜甕發展,

紹權拓墾的地區包含咸菜甕十六張、坪林及下南片等地方,也是范家在咸菜甕(今關西) 地方奠基之始。

之後紹權生有二子:汝舟、汝彰,汝彰幼觴。

 

DSC01705.JPG - 上坪林  范汝舟墓園DSC01720.JPG - 上坪林  范汝舟墓園

 

 

 

乾隆五十七年(1792)紹權回唐省親敬祖,有去無回,不知所終。

第三代范汝舟(1780-1852)才十三歲,繼承隨平埔墾首墾闢的坪林墾業。

此後,成為坪林地區土地的實際開墾者;以坪林的墾業為基礎,土地拓墾配合商業開展而家道興盛。

 

DSC01707.JPG - 上坪林  范汝舟墓園

 

 

 

道光30年(1850) 范汝舟買下竹塹業戶吳金吉在石岡子坪林地區的全部墾業,整個關西坪林一帶大概為其所購得。

移居坪林,此後逐漸擴大拓墾範圍,坪林地區遍佈樟樹,一面開始經營製樟腦事業, 經營樟腦油提煉,直接

從事與唐山廣福、南洋之間的進出口貿易。

一面砍除了樟樹,再墾成田地種稻,或園地種植茶樹。

數十年間,雖然田業曾被水沖失、生意一度萎縮,終究兢兢業業,家業日興一日。

 

DSC01708.JPG - 上坪林  范汝舟墓園DSC01718.JPG - 上坪林  范汝舟墓園

 

後來獨力在暗潭建立自己的公廳「餘慶室」,奉祀昌睦傳下紹權派下的祿位,其孫朝燈再在南和建造「高平堂」,

到此昌睦公派下幾乎不再參與范氏家廟的運作。

范紹權派的祖墳地方上稱「老虎地」,其內之猛虎朝陽穴,乃一名穴,是出一位唐山的地理名師所發現,

具有著一個傳奇性的風水故事,令人嘖嘖稱奇。

 

DSC01709.JPG - 上坪林  范汝舟墓園DSC01710.JPG - 上坪林  范汝舟墓園

 

 

范汝舟乃於四十四歲時,將父親范紹權姓名金牌與母鮑氏合葬至該處,

安葬祖墳後,開始興發,迄今二百餘年,家族興旺未艾。

 

DSC01719.JPG - 上坪林  范汝舟墓園DSC01715.JPG - 上坪林  范汝舟墓園

 

 

1946裔孫范朝燈等人結合宗族成員,創建家族祖塔「范氏佳城」於該處,

希望後代子孫百年後能有安身之處。

 

DSC01712.JPG - 上坪林  范汝舟墓園

 

 

汝舟之子嘉鴻時遺傳經營的頭腦,在新埔街經營「廣生號」店鋪,成為新埔街大鋪戶。

次子嘉坤,字國華,商業頭腦也不遑父兄多讓,生意來往遠到南洋、上海,船隻每每滿載而歸。

父子幾人同心協力,由此成了富家翁。

 

DSC01717.JPG - 上坪林  范汝舟墓園

 

 

 經商之外,汝舟父子亦積極參與地方事務,道光年間捐銀建新埔文昌祠,

同治七年(1868)起,以「范盛記」公號為代表,擔任新埔枋寮褒忠亭義民廟平林地區經理人;

清末又持續與新埔街、五分埔、上南片等地方士紳,合股以共同祭祀孔子為目的「孔聖嘗」,

其後並利用其收益補助咸菜硼公學校。

 

DSC01713.JPG - 上坪林  范汝舟墓園

 

第七代范朝燈(1891-1982),移居南和,1930年在老家餘慶室旁,興建庭園式住宅《高平堂》。

范朝燈為地方鄉紳,不但教育子女成功,又帶動地方文風,投入地方公益不遺餘力,如桃源橋,懿豐橋、

建安橋、涵碧橋等皆為其所籌資興建,

在坪林,隨處可見朝燈所遺留下來的功德,德行不但深受地方人士的景仰,也影響後人甚深。

 

DSC01714.JPG - 上坪林  范汝舟墓園

 

所生第八代子女多在醫學、法學、政治學方面擁有博士、碩士和學士學位,

包括前行政院客家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台灣省政府主席與代理花蓮縣長、司法院祕書長的范光群先生;

人稱「一門十傑」。

 

「十子十登科」的佳話,

為關西地區鄉里所津津樂道……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