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善祠俗稱有應公,又稱萬善爺、萬恩公、恩公、百姓公等,主祀無嗣之野魂,
是為供孤魂野鬼集體棲身之處。
其祭祀日為七月初九,中元前開鬼門關,平日由城隍爺及伯公集中看管,七月開始自由活動,故七月為鬼月。
台灣萬善祠共約六十餘座,新埔之萬善祠有兩處:
一處在六股,陳朝綱建於同治八年;另一處位於旱坑里的入口,新星國小崁下之萬善祠,建於光緒五年,由鄧阿科倡建,
光緒二十一年增建;萬善祠西側有向義二十七公墓是民國四十八年遷葬於此。
葬身在這裡的義勇爺也稱為二十七公,完全跟義民爺扯不上什麼關係,只是因名稱相近,常被誤認為也是義民爺;
埋於此處的二十七具屍骨,則是鄉間傳聞的「殺河南兵事件」的主角,也就是所謂的「河南兵」。
較可靠的說法是:
河南兵乃是清末派來台灣的兵勇,乙未抗日戰爭爆發時,「台灣民主國」將他們納入為義軍,
但不久唐景崧潛逃回中國後,這些義軍失去了將領,大都投降日軍,但也有少部分南下,準備與日對抗,
可惜因語言不通,又受惡徒誣害,其中有二十七名南下至新埔街時,被誤以為是親日軍,乃被鄉人活活打死,
後雖真相大白,但為時已晚,
地方人士乃收集屍骨,葬於第二公墓中,
後因地理偏遠,祭拜不便,於1959年遷葬於新埔國小附近的現址。
陳漢光著《台灣抗日史》記載:
「是時台北潰勇多向新竹南奔,金帛纍纍,新竹民間認為盜餉,又謂其通倭,傅德星、謝天德率前衛方至新竹,出而截之。
湯興自苗栗出援、亦至新竹,聞台北已去,遂與德星軍合截潰勇…。」
竄逃至新竹之河南兵,大部份被殺,屍骸合葬大眾廟右,稱「廣西勇墓」;
部份則潛移湳雅莊(現今湳雅里中部)躲藏,而形成聚落。
少部份逃至新竹金山面 的河南兵卻遭人殺害,身上財物被洗劫一空,草草就地掩埋於田野之中。
經多年風雨,土失骨露妨礙農人耕作。明治三十三年(1900)地方眾人收拾河南兵骨骸集中於一處,在金山面
下庄四方埤邊,用三只百二石之大水缸裝置骨骸,修一墳墓祭祀。
這就是所謂的河南公墓(義勇忠祠)與萬福嘗(復興慶壽嘗義勇忠公會)之創立…..
一直至民國79年科學園區徵收三期土地,金山里上、下庄之地全被徵收,居民四散遷徙,聚落乃廢。
「河南公」墓也於85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冬至日正式遷建於三期安遷戶最西邊綠地,新城斷層帶上方 ;
十坪左右新建之廟宇,並改稱為「義勇忠祠」。
這些點點滴滴,
大致與向義二十七公墓訴說著同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