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北埔姜家的祖籍在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鹽墩鄉。
第十世姜仕俊(1647-1677) 時,娶李氏,生朝欽、朝爵、朝碧、朝鳳、朝坤、朝玉、朝瑞等七子,
其中渡臺墾闢的有四子朝鳳以及五子朝坤兩房。
北埔姜家的渡臺祖是第十一世的姜朝鳳,俗名阿妙。
姜朝鳳生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乾隆二年(1737)45歲時,為紅毛港(今新竹縣新豐鄉)業主汪延昌的佃戶,入墾樹林仔一帶地方。
卒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享壽85歲,娶楊氏,生有勝捷、勝賢、勝韜、勝略、勝智、勝美、勝碧等七子。
據姜家譜牒的記載:勝捷、勝賢、勝智等三房後來移居九芎林莊,勝韜一房則留居紅毛港樹林仔莊,
而勝略、勝美、勝碧等三房則不明其棲址。
姜朝鳳之所以選擇紅毛港為他渡臺後的落腳點,完全是由於當地為同鄉廣東惠州府陸豐縣人所開墾的緣故。
如雍正五年(1727)墾闢福興莊頂嵌頭厝的徐裏壽、黃君泰,雍正八年墾墾圓山、福興的郭青山,雍正十年入墾茄冬坑的徐錦宗,
雍正十一年入墾巾侖、十—股、福興、大竹圍、下嵌頂厝等地的羅朝章、黃魁興、官阿笑等人,
以及後來成為這一地區總墾戶的萃豐莊主徐正鵬等都是陸豐縣人。
這種以祖籍地緣與血緣作為群體認同指標的情形,據近人研究,是大陸漢人移墾臺灣初期非常普遍的現象。
這種現象造成了前期臺灣漢人移墾社會的流動性與不穩定性,
頻繁發生的祖籍分類械鬥可以作為一個最佳證明……
到了第四代姜秀鑾時,姜家終於大放異彩。
姜秀鑾武藝高強,之後組織團練,擔任芎林、竹東一帶防番、防盜的任務。
道光十四年(1834),淡水同知李嗣業命姜秀鑾建隘巡防,保護墾戶,設立金廣福墾號。
翌年成立了臺灣最大的金廣福大隘。姜秀鑾曾兼軍功七品銜、五品軍功職銜。
從姜秀鑾以後第二代姜殿邦,第三代姜榮華、姜榮富兄弟,第四代姜金火,一連四代掌握金廣福拓墾事務。
姜秀鑾之裔孫紹祖則是甲午戰後抗日保臺的英雄。
其餘姜世良裔孫同一時間渡臺開墾的尚有第十世的姜仕賢、姜世傑、姜升亮、姜文周、姜文能、姜文迎、
姜文欽、姜公成、姜公喜等九人, 聚集在同一個村落內形成一個單性的姜厝聚落。
據新竹廳志載,紅毛港昔為商船所泊之處,後因淤淺遂衰退。
該志述及地名之起源,謂明隆武元年(1648)有荷船海上遇難登陸此地者,荷人登陸,其足跡遍及大莊(今新豐村)、
外湖(今坡頭村沿海)、埤仔頭(今坡頭村三鄰)、頂樹林(今坡頭村十鄰)、新庄仔、下樹林(今上坑及鳳坑沿海)、
崁仔腳(今竹北市之沿海等鄰近各莊)。
姜厝,又稱「樹林仔」,自古即因此地樹木成林而成為地名。
目前聚落裡分布百餘棵國寶級植物朴樹, 是台灣西海岸朴樹最密集區域,樹齡多在百年以上,
因此這裡被規劃為「百年朴仔樹聚落區」。
朴樹,屬於落葉喬木,樹冠開展寬闊,宛如一座大傘,遠望似大榕樹。
朴樹適合遮蔭,此地民宅前後多有種植, 大樹下成為村民乘涼休憩或泡茶聊天的地點。
鳳坑村令人驚艷的就是一棟又一棟的傳統三合院紅磚古厝。
古厝的堂號都寫著「天水堂」或是「渭水堂」, 這些都是姜姓的堂號,
村內十之八九都姓姜,所以這裡的地名就被稱為「姜厝」。
新豐鄉十七個村,除靠海地區三個閩南村,其他十四個村以客家人居多,
其中,目前保留較完整的傳統聚落有鳳坑村田厝聚落、鳳坑村姜厝聚落及新豐村紅毛港聚落。
新豐鄉公所計畫爭取客委會補助,將深入調查客家傳統聚落,
結合人文特色與自行車道,
發展深度的客家聚落知性之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