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間鄉山頂地方昔日林木蒼鬱,茅蓬叢生,為先住高山族狩獵地帶。
康熙廿年前後,福建省民渡海來台,據此曠野居住,經開拓墾殖,各地遷住者逐增,漸次構成村落,
及至雍正元年,始併於彰化縣區域。
光緒廿一年〈1896〉,清廷甲午戰敗,台灣割讓日本,日治期間,歷經數次地方
制度修正,前後分屬台灣民政支部彰化出張所及台中縣區域。後歸隸南投廳,並分設濁水庄長役場〈今濁水村〉及
皮子寮庄長役場〈今廓下村〉。
大正九年(1920),地方制度再次修正,前述兩庄長役場經合併為一,名為「名間庄役場」,
場址設於「湳仔」〈今中正村〉, 並改隸台中州南投郡名間庄管轄。
「湳仔」的閩南語音與日語「名間」之訓讀相近,日治時期將「湳仔」改為「名間」,
此為本鄉之地名由來。
弓鞋社區位於南投縣名間鄉西側與彰化縣田中鎮相仳鄰,西與八卦山斷崖為界,東與三崙社區相接,
北與竹圍村,南與松柏松村為界,東西狹長,海拔高度約290至350公尺之間,境內氣候溫和。
社區可分三個區域:弓鞋、粗坑、目崙 ;
嘉慶年間(1796-1820)漳州漳浦縣赤湖(錦湖)陳士鄰率族入墾皮 仔寮之大坑墘(今大坑、錦梓兩村)
此後,其他姓氏一移民入墾,形成大坑村是陳姓血緣聚落,錦梓村為陳姓和其他姓氏混居地方。
此外,陳姓亦入墾弓鞋一帶(今三崙村),形成另一個陳姓血緣聚落。
弓鞋地名由來係台地崖向灣方面突出,繪一凹入弓狀,酷似纏腳婦女之弓鞋,故得此稱。
弓鞋地區的居民大部分都是陳氏宗親,其渡台始祖士灶公是福建省連州府漳浦縣赤湖十五都陳溪社人,
是費需後裔始祖道明,士灶公排十七世 , 清乾隆年間(1793) 與夫人自彰化鹿港登陸來台,育有大兒增生,
二子增壁、三子增佳、四子增和,現後裔分居全國各地。
來台初投住叔家,後因經濟考量搬到田中往南投的彰南路半山大嶺的地方生活。
偶遇一位地理師,陳士灶請他吃地瓜,經由地理帥建議應該到山上也就是現在的弓鞋祖厝處,
那裡是紅士比較好耕作,因此就搬到這裡 ;
至今也有兩百多年,現在後嗣人才輩出,
宗族共出了四位縣、市長國代,監察委員、省議員、議員、其餘政高界名人亦不可勝數。
社區內旅遊景點眾多,可遠眺西半部平原風光,
往北可至台中港火力發電廠,往南則可以看到麥寮六輕工業區,
天氣晴朗時,可以看到海面上行走的船隻;
弓鞋百年祖厝 協興堂為水泥磚、編泥牆承重牆結構三合院,原於現址建茅草屋(約230年前),
後由起造者改為穿斗式編泥牆,後再由族人共組「弓鞋惟成公祖厝改建籌備委員會」,改建正身成今日之樣貌。
協興堂特色除外觀為後翻修十蓋以琉璃筒、仰瓦外,尚有神龕底下有「合磚」並無掩護;
堂內主要供奉陳氏祖先與渡台始祖士灶公神位外,於神案右方有一「貞節牌坊」,乃光緒皇帝為嘉許
陳林如蘭貞節教孝懿德,於其死後特別下聖旨設立「欽褒節顯祖神位」,所有來訪的文官下轎、武官下馬
來表示恭敬。
每年冬至前一天為族人共聚之祭祖日。
其他景點諸如茶香步道、田中森林公園尖峰廣場、福德祠、綠色碉堡公園、
火炭窯、夫妻共生樹、穀倉廁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