莿桐古稱莿桐巷,清以前莿桐叢生人煙絕跡,先民到此墾荒,擇小巷建屋成村,
因周遭莿桐樹散佈,故取名之。
諸羅縣志記載「打馬辰陂」,即源由虎尾溪分支流出灌溉孩沙里,莿桐、饒平厝,直至西螺一帶。
由此可知在康熙年間,已經有相當的開墾地。
又乾隆年間,閩人真、張、王等姓開拓樹子腳、頂麻園、湖子內等地。
清光緒13年(1887)成立雲林縣,本鄉莿桐、孩沙里、新莊、番子、甘厝劃屬西螺堡,
新庄、湖子內、頂麻園、後埔、樹子腳、大埔尾、油車等地則隸屬溪州堡。
明治三十年,實施縣制,隸屬溪州廳、西螺堡、樹子腳區,
日治時期開闢縱貫公路,地方漸漸繁榮,大正九年(1920) 改為台南州斗六郡莿桐庄,
因政府文書作業的簡略,改稱「莿桐」,至今成為正式地名。
民國三十四年光復,改為台南縣莿桐鄉;民國三十九年行政區域重新調整,改隸雲林縣莿桐鄉。
義和村又名「番仔庄」,興桐村則名為「新庄」,
該地區稻米的培育,不僅在日治時期被列為進貢天皇五百甲區域,
近年參加「十大經典好米」更是年年獲獎……
五百甲圳即今鹿場課圳,為清嘉慶元年(1796)西螺街三塊厝王有成等幾位地主集資創設,
五百甲圳引濁水溪水灌溉,以生產稻米為主,成為全台良質濁水米之最重要產地,
興桐村的「林家古厝」,位於村內福天宮旁,距離三汴頭的「林家古厝」僅有三公里,
從林家正廳上新居落成的賀匾,應是昭和2年(1927)由林前、林宜、林等、林欽四兄弟共同創建,
林家以農耕起家,後從事碾米工廠而致富。
「林家古厝」為單進雙護龍三合院格局,正廳面寬五開間,入口採三關六開門,
門板「四季花卉」、「琴棋書畫」精緻的雕飾與簷廊桁架嚴謹的大木雕刻,木雕也成為「林家古厝」最重要的特色。
正廳擺設古樸典雅,採穿斗式屋架,樑枋與左右壁板彩繪雖已剝落多時,但書法作品仍保持完整,
門板上之書卷彩繪依舊,驚嘆雖已經過八十年的歲月,色調仍然飽滿亮麗。
但由於室外防水整修時,將正廳與護龍屋頂以紅色防水漆粉飾與挑簷斗拱藍色漆飾,
而失去傳統建築的格調,實屬可惜。
( 部分資料引用自 : 319旅行事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