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山是一傳統寧靜的小聚落,村人皆姓薛,聚落形成迄今已歷650餘年。其地理中為大潭,背倚雞庵山(珠山),
周邊山丘環護,所有建築均面向大潭,為聚財生氣的風水寶地,村內的建築群以薛氏大宗家廟為中心,左方有頂三落、
將軍第、大夫第與薛芳見洋樓,右側有大道公宮,下三落及薛永南兄弟洋樓等建築,
順著紅磚步道便可一一尋訪。
金門薛氏由入閩及來浯開發經過,依據薛明璣的〈薛氏族譜舊序〉文曰:
「我薛姓,河南昆公之裔也,傳至令之公字君珍,始與祖妣陳氏夫人移居閩之福安。
唐神龍元年(705)登進士,閩人以詩賦登第自此始。……至裔孫沙公為龍溪尉,居銀邑(同安)嘉禾(廈門),
人稱所居嶺為薛嶺。嶺之南陳黯公居焉,時號南陳北薛。
至五世之偓任司農少卿。
迨宋元佑裔孫潁士舉貢士著作郎,紹熙元年庚戊(1190)沙公裔孫舜俞公字欽父登進士第。
……我祖自舜俞公傳至開基始祖貞固公,世居銀同西市,長兄貞觀分住長泰,弟貞明分居雲霄西林。
貞固公行二,娶祖妣劉氏生一子名曰成濟公。當元至正五年(1345)元順宗年始避亂來浯太文之南,龜山之西,
地以姓傳名之曰『薛厝坑』。
娶祖妣李氏生二子,長曰伴郎公,次曰伴中公,俱葬在石井坑。」
薛氏二祖的塋墳在每年清明節,全村子孫均須參加祭禮。
其文曰:「後移居珠山之麓,龜山之東,大池滄滄,巨石巖巖,樹木暢茂,蔚乎深秀,爰是而族焉,因取名曰龜山兜。」
薛成濟初居太文山和龜山之間的薛厝坑,後來再遷至山仔兜,村落現在雞奄山和龜山之間,
中間有大潭供居民汲水及調節居家水土環境,堪輿家譽為「四水歸塘」,即富貴未斷,人丁旺盛之意,
村民習慣上稱村名為「山仔兜」,民國初年更改為珠山村。
珠山聚落以薛氏宗祠為中心,祠堂之左稱大社,右側為小社。
薛氏家廟建於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為開浯始祖薛貞固派下仁、義、禮、智、信五房裔孫的總祠。
薛明璣曾於建薛氏家廟後說:「使散者以聚,疏者以親,是族之不可無其人也。」
整個聚落的形成發展,宗祠和廟宇是一個重要的宣示指標,
珠山大道宮也建於乾隆年間,道光十二年(1832)重修,至同治十二年(1873)捐修的薛氏族人,
從廟內現存〈茲將眾信士捐項修理東西宮芳名開列〉石碑臚列的名單,出現多為勸募旅居海外的
僑親所捐,證明珠山村開地區出洋風氣之先鋒。
薛師儀將軍第位置是面向珠山村落中的大潭……..
薛氏自幼失怙,全賴長兄師弼培養成人。弱冠後薛師儀投效金門鎮總竇振彪麾下,受命協防金門北線海岸,
搜捕作亂的海盜賊匪,績效非常卓著,護理金門鎮左營守備。
咸豐四年(1854)他以平定小刀會黃位、黃德美,因奮戰有功,護理金門鎮中營左軍游擊。
咸豐十一年(1861)護理金門鎮總兵,奉檄率艦隊及官兵,北上赴浙江圍堵擊潰太平軍。
卒後朝廷贈封武功將軍、水師參將。
大夫第則位於村中的南面,是薛氏族人薛紹纘在呂宋經商致富後,捐資得到官名榮銜,
以二進雙護厝的型式起建大夫第宅院。
村中保存最早的民居,應該可上推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興建的頂三落古厝,
簡潔大方的木作和磚石結構風格,顯示出沉穩踏實的人文滄桑。
早期金門地區的珠山村僑匯收入最高,素來以富而好禮著稱,
至今還保留著大量的傳統建築群及特殊西式風格的洋樓﹔
錯落有致的分佈在山明水秀的鄉間,
彷彿一幅幅皆可入畫的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