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灶原稱「丹詔」,明代許氏族譜序中皆作丹詔,到了清康熙時已作「山灶」,應是諧音之故。
唐德宗貞元十九年( 803 ),從牧馬監陳淵來浯者有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蕭
等十二姓,即是許姓移浯之始。
世代因經戰亂,譜牒散失,至明洪武年間,許五十郎,諱忠輔公,自丹詔入浯,
而為珠浦許氏始祖,以上源,多不可詳,而山灶始祖四八郎公、安岐始祖四九郎公、後沙始祖少闢公,
其父五一郎公,與珠浦( 後浦 )始祖五十郎公俱為兄弟行。
也就是說 : 元初,原住漳州丹詔(詔安)的許氏三兄弟,許四十八郎、四十九郎(許治遠)、五十郎(許忠輔)
聯袂遷來金門,為紀念祖居地,取名為丹詔。之後,四十九郎遷至安岐,五十郎遷到後浦。
留在山灶發展的就是許四十八郎的後裔…….
1986年左右,最後一戶的山灶居民遷出後,山灶成為廢村,樹叢蔓草日漸吞噬殘存的幾棟古厝,
但據考證 : 這裏曾是許姓自閩南遷居金門最早的落腳之處…….
明嘉靖改元次年( 1523 ),始祖五十郎,忠輔公。自丹詔來贅陳家,移居於方車山,今之後埔,
後再蔔築於後塗山之下,( 珠浦土山頭 ) 居焉。 俗稱後浦,即是今之金門縣金城鎮,
祖妣陳氏,邑庠國梁公之女,後埔人氏,傳二派;
長子東菊圃公,官號稱大教諭、次子西菊圃公,官號稱小教諭。
至四世而支分六房:即長房稱為深井頭、次房稱為東厝房、李厝房附貼東厝房、三房稱為大前廳、
四房稱為小前廳、五房稱為後翰房、六房稱為西宅房。自此以後,族人蕃衍茲大,子孫昌熾,
五十郎忠輔公之派下,即是金門珠浦許氏之由來也。
山灶的許氏屬於長房深井頭派下……
許朝宗,字彰會,正表公之子。金門珠浦人; 長子廷用舉進士。
許廷用,初名疇,字惟範,號南洲,初名疇。 金門珠浦(金城鎮)人。 科第出身,
明正德十年(1515),補邑庠生,改名廷用,習易經。 明嘉靖十三年(1534)歲貢。
除廣東化州學正。 丁母憂,起服,復補河南許州學正。
明嘉靖十九年(1540),應河南鄉試,中式舉人第六名。
聯捷南宮殿試三甲進士。 授江西新喻知縣,陞南京戶部主事……
父子墓均在山灶之長寮重劃區內 , 相距不遠。
惟新近已有重修 ,
與金門部落內所提之古墓風貌已相去甚遠。
尤其墓碑未能保存甚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