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有三大古塔,一是太武山倒影塔,二是水頭村的茅山塔,三是舊金城的文台寶塔,
相傳皆是明洪武二十年間(1387)江夏侯周德興建築金門城時,衡度水陸形勢所建,以做為航海之標誌。
而太武山的倒影塔,於民國五、六年間,因大風地震傾圮,後因軍事關係拆除;
水頭的茅山塔,則於民國四十八年間毀於匪砲; 倒影塔及茅山塔皆已於民國93年由金門縣政府重建完成。
茅山塔,位於水頭聚落西側茅山之巔。茅山,又作矛山,高六十三米,為後浦港之屏障,亦為備海要地,
其勢如後浦城之矛頭,因稱為「矛山」;又有「金龜山」、「兜鍪山」、「塔仔山」等別稱。
茅山塔與「文台寶塔」、「倒影塔」三者,本為明代同期興建之塔,主要作為航海指標之用。
茅山塔曾歷經多次毀損……..
1917年7月26日,強烈颱風侵襲金門,災情嚴重「壞屋宇,拔榕樹,倒牌坊,斷石橋,
港中貨船漁艇無一完全者」,在這次大風災中,茅山塔亦已受損(浦邊落星塔則倒塌不復見),
次年正月初三午後,金門地震,榜林附近黃土路裂開吋許,
而茅山塔亦因此傾頹(倒影塔亦受風災、地震影響而傾頹)。
1936年,地方士人林乃斌等人倡議重建,次年7月完工,
但同年10月25日日軍進駐金門,該塔被指為導引日軍上岸的標的,後來遭到拆除,
遺址仍留有當年重建石碑一座。
1959年「中秋節」當天,廈門砲轟金門,與石塔相距約二百多公尺的第四砲陣地,遭對岸砲火直接命中,
全體官兵陣亡;事後金防部檢討傷亡情形,惟恐石塔再做為共軍砲兵修正標竿,而在當年七、八月間拆除,
據說拆除時,石塔底下竄出一尾大蟒蛇。
2008年5月18日,大雷雨。
完工數年的茅山塔,遭落雷擊中,造成葫蘆塔剎毀損,基座亦多處崩裂,再次整修。
重建的「茅山塔」則仍留存原構件約百分之廿;
通往茅山塔的步道蜿蜒在綠林與巨石間,塔旁設有觀景平台,
近可俯瞰水頭村及美麗的海景,更可遠眺后豐港、建功嶼及金城市區,
展望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