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3138.JPG - 大甲  德化  梁家古厝

漢民族移墾大甲,約自明朝永曆年間開始的,但居民並不。直到清朝康熙四十年才有大批漢人移入本地闢地謀生。

一批從鹿港地區北上,另一批由大安港上陸。其中有閩籍的林兩姓,粵籍的邱姓,率眾開墾九張犁、日南、大安

及鐵砧山腳等地。

DSC03118.JPG - 大甲  德化  梁家古厝

大甲在漢人移入前是平埔族道卡斯族(TAOKAS)居住、游獵、田耕之所。當時在大甲附近的平埔族稱為崩山(蓬山)

八社(即大甲至苑裡溪一帶的平埔番社);在大甲地區者有大甲東(今馬鳴埔)、大甲西(今義和里、德化里)、

雙寮(建興里)、日南(日南里)等四個分社。

DSC03119.JPG - 大甲  德化  梁家古厝DSC03120.JPG - 大甲  德化  梁家古厝DSC03121.JPG - 大甲  德化  梁家古厝

 

 漢人移入大約在明永曆23年(1669),鄭氏部將劉國軒派遣副將駐守大甲鐵砧山實施屯墾,為漢人經營之始。

今大甲國中附近之「營盤口」及鐵砧山之「劍井」,即為當時屯墾留下來的遺跡。

DSC03123.JPG - 大甲  德化  梁家古厝DSC03122.JPG - 大甲  德化  梁家古厝

 

 及清廷領台,因受其「渡台禁令」的影響,拓墾受到限制。

直至康熙40年(1701)禁令鬆弛,漢人才開始大規模的移墾大甲。

DSC03138.JPG - 大甲  德化  梁家古厝DSC03125.JPG - 大甲  德化  梁家古厝DSC03126.JPG - 大甲  德化  梁家古厝

大甲的居民以來自福建省為主,其中又以泉州籍者居大多數。這些移民一由鹿港上埠,北進開墾;

另一則從距離大甲西北 五公里 之大安港或溫寮港上岸,依次墾殖大安頂九庄、下九庄來到大甲,進駐鐵鉆山

山腳之頂店大埔(即今第一公墓附近)及社尾頂店一帶,逐漸形成聚落。

DSC03137.JPG - 大甲  德化  梁家古厝

 

當時大甲轄區內幾個早期農村聚落中,以北端聚落發展較快,尤其是頂店一帶,

頂店是當時農村聚落最具規模的地方,目前稱之為「舊庄」。

DSC03136.JPG - 大甲  德化  梁家古厝DSC03134.JPG - 大甲  德化  梁家古厝DSC03131.JPG - 大甲  德化  梁家古厝

大甲西社,即今台中市大甲區德化里附近,習稱社尾。

郁永河《裨海紀遊》稱大甲社即崩山社,雍正十年(1732)大甲西社番亂被清廷討平後,大甲西社被改稱為

德化社,在今日番仔寮一帶。

DSC03127.JPG - 大甲  德化  梁家古厝DSC03128.JPG - 大甲  德化  梁家古厝DSC03129.JPG - 大甲  德化  梁家古厝

這也是德化里命名的由來…….

本篇所引介的古厝位於黃家古厝座後方的田地之間。格局完整,有內外埕的格局,並保有一門樓。

因門額上未標註堂號,只好冒昧問了住在其中的老婦人,說是姓梁。

DSC03130.JPG - 大甲  德化  梁家古厝DSC03132.JPG - 大甲  德化  梁家古厝

話說姓梁的望族在大甲當推頂店瑞蓮堂的梁比美家族;

「瑞蓮堂」被稱為日治時期大甲三大名宅之一,其為「泉利記」商號創辦人梁比美的四兒子共同肇建。

梁比美與「德化里黃宅」殷商之女結親,膝下育有四子,勤奮樸實,兄弟胼手胝足協力合建。

DSC03133.JPG - 大甲  德化  梁家古厝

梁宅之興建始於中日甲午戰爭之後(1894),當時台灣時局混亂,建材取得不易,工程延宕至1912-1914年間竣工。

正堂門庭左右兩側癸亥年(1921)之彩繪與外埕洗石子的蓮花池,都是大正時期流行裝飾。

DSC03124.JPG - 大甲  德化  梁家古厝

位於德化里的這棟古厝,內埕入口兩側的門柱,也有些大正時期的餘味…….

根據大甲村庄史資料顯示,該古厝所有人應該為梁萬煙先生。

應該就是與德化里黃宅結親家的一房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