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7745.JPG - 西屯  昭武大夫張利川墓

西屯區原為平埔族拍宰海族(Pazehe)居住之平曠草地,

相傳清康熙四十年(1701)已有王成楚率一百七十人由犁頭店(今南屯)來此開墾水田。

DSC07741.JPG - 西屯  昭武大夫張利川墓DSC07739.JPG - 西屯  昭武大夫張利川墓
DSC07752.JPG - 西屯  昭武大夫張利川墓

康熙五十五年(1726) 岸裡社總土官阿莫向當時諸羅縣知縣周鐘瑄請墾荒埔「東至大山,

西至沙轆地界大山,北至大溪,東南至阿里史,西南至梀加頭地。」

其中大姑婆為今西屯區之上下石牌,其地本為姑婆芋茂生處,後因岸裡社獲准開墾南界設立石碑標示而得名;

DSC07742.JPG - 西屯  昭武大夫張利川墓DSC07753.JPG - 西屯  昭武大夫張利川墓DSC07738.JPG - 西屯  昭武大夫張利川墓

梀加頭位在大肚山麓一帶,居民多張、廖二姓。

而介於犁頭店與壩雅(今大雅鄉)間之聚落,於道光年間形成街市,稱西大墩街。

另筏子溪岸之馬龍潭(或稱馬璘潭、馬鳴潭),早在康熙末年已有人入墾,

據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稱乾隆中葉馬龍潭與其北之水崛頭,已形成聚落。

DSC07738.JPG - 西屯  昭武大夫張利川墓DSC07744.JPG - 西屯  昭武大夫張利川墓

由此可知在道光年間,西大墩、水崛頭、馬龍潭、港尾、上石牌、下石牌等地均已先後開發,形成聚落。

而西屯對外的交通路線也分別在道光及光緒年間先後形成,先是道光年間由彰化經烏日、南屯、西屯、大雅間之南北向

交通路線形成,即是今天的光明路。

光緒年間從東大墩北門也有路通往西大墩、大肚、沙鹿,即今之西屯路。

兩路交接的地方,自然形成了商業中心,這是西屯最早的街市。

DSC07745.JPG - 西屯  昭武大夫張利川墓DSC07748.JPG - 西屯  昭武大夫張利川墓

 

位於西屯區協和里的張家祖廟,是平和馬堂張氏的子孫為了飲水思源,弘揚祖先的仁德,而共同籌資興建的。

張家祖廟坐西朝東,是一座兩進兩廊四護龍的四合院祠宇建築。

 

第三級古蹟台中張家祖廟為清同治九年(1870)早期來台張姓墾民奉祀入閩開基祖張文通公之宗祠,

現址乃明治三十七年(1904)遷建,翌年竣工,屬雙進雙護龍格局,其選址精緻,反應地主、

家廟與佃戶之空間組群與建築,營造型制為本省唯一證例,具特殊之文化價值。

 

 DSC07746.JPG - 西屯  昭武大夫張利川墓DSC07749.JPG - 西屯  昭武大夫張利川墓

民國七十四年由內政部公告指定為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隸台中市政府管轄。

而來自平和馬堂的張氏即是以張利川為開基祖……

 

 

張文通為福建漳州馬堂張氏開基祖,原籍汀州寧化,後遷上杭,再從上杭遷到漳州馬堂開基。

張文通于元末明初居石壁馬塘山下鐵寮窠,山對面建張家祠堂,馬塘山改稱馬堂山,後裔播遷平和、龍溪、南靖、

雲霄和粵東各地。

DSC07751.JPG - 西屯  昭武大夫張利川墓DSC07750.JPG - 西屯  昭武大夫張利川墓

 

根據大雅張江中墓園前的橫山張府君碑(傅錫祺撰並書) 內容記載 :

其先世平和人也,曾祖諱略,乾隆間來台,祖諱茂英,世賞軍功,父諱佐台,光緒時繼奉官命抵彰化守城,

事定之後,巡撫劉申奏敘功,特授武德將軍,四品頂戴,晚營實業,墾山拓土,平和不怒而威,不嚴而肅,

言不苟而人樂從,氣不矜而人愛敬,長大雅庄有年,公益義舉,循序先之,使誠明者達,英勇者起,向慕者殷。

 

張江中先生於大正152月曾出任大雅庄長。

文中所提的曾祖張略即此墓主人–張利川……

DSC07747.JPG - 西屯  昭武大夫張利川墓

 

根據大雅鄉志。列傳中記載 :

張略(號利川,官章定邦) 約在間慶年間渡台,初居斗六射榴班拓墾,當其時,西屯水崛頭莊宗親聘為該莊總理,

於是遷至下橫山定居。

張利川的官銜來自於他的兩個兒子。

張茂德(1832-1896),號達卿,官章輔軍。咸豐年間隨林文察赴閩、浙兩省平定髮匪,為林提督麾下十八老之一。

同治年間,馬龍潭人廖有富兄弟劫奪附近村民,張輔軍與之斡旋戰鬥多年。

DSC07740.JPG - 西屯  昭武大夫張利川墓

翌年,廖江河因故殺人全家十八口,閩省鎮台張其光受命來台進討,張輔軍協助平事。

事後奏授軍功四品銜頂戴,誥封宣威將軍。

其兄張茂英(號植福) 亦誥封武德將軍,授守府銜。

因子而襲蔭,張利川因而誥贈有昭武大夫之官銜。

昭武大夫算是正四品的官銜…….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