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台灣《西盛賴氏族譜·松陽七十二房考略》記載其先祖於東晉安帝四年(400)遷居潭州豐陸桴原(今湖南長沙一帶),
不久遷到虔州石城禮上里秋溪,至宋朝時期又遷居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田心里石壁城,明洪武二年(1369)又遷漳州府
平和縣葛竹社。
此外又有族譜稱,東晉時期,有位名叫賴忠誡的人任處州(今浙江麗水)太守,
至其孫賴碩等人時西遷入江西,定居於虔州陽都,其後代便在當地發展繁衍。
至唐末時,這支賴氏族人又在賴由得率領下從寧都沿石城進入福進,定居於長汀,後又遷居上杭古田、清流、寧化、
永定、連城等地,明清間又進一步遷到廣東大埔、梅州、興寧等地,也是賴氏在南方影響較大的一個支派。
另外,台中賴羅傅宗親會的族譜說明,居住在松陽的賴氏族人大約在南北朝後期的賴燦時因生有七個兒子的緣故
而分為七支,其中有兩支留居松陽,另外五支全部遷往江西。留居松陽的人後來又有一些遷居福建,先後定居在汀州、
寧化、上杭、永定、吉田、延平、永安、南靖、詔安、平和,以及廣東程鄉、大埔、饒平、揭陽等地。
其中居於詔安的賴延顯生子五人,分別遷居平和心田、葛竹、安厚等鄉,或者留居當地,分別成為各地的開基祖。
這些遷徙可考的約有十四次,分布於清康熙三十四年~道光十五年之間(1695~1835),
其中康熙時期三次,雍正時期一次,乾隆時期七次,嘉慶時期二次,道光時期一次。
根據台中賴羅傅宗親會數據記載,清乾隆年間,居住在平和縣心田鄉的賴雲從遷居台中三份埔,
有子五人各具才能,人稱“心田五美”,後來發展成為台中一帶影響最大的賴氏支派。
雍正三年,清政府任熟知番俗民情的張達京為通事,張達京就以張承祖的身份和番人以( 割地換水)的方式取得耕地。
( 即是張氏和番人訂立墾約,出資開水圳,將水分作十分,其中二分歸番人灌溉,番人則以割地作為交換) 。
張氏因獲地極廣,無法自墾,就返鄉邀其兄弟鄉人前來大事開墾,其開墾範圍雖不在西屯地區,
但當時漢人已大量移入,雍正9年時,馬龍潭和水崛頭二庄俱已墾成。
乾隆初年,清廷官府招民來台拓墾,在台中西屯區形成了馬龍潭、潮洋和西大墩三聚落。
乾隆58年,賴氏敏公由龍井鄉崙仔遷居下七張犁,至道光2年,已有聚落形態。
乾隆末年至嘉慶年初,今西屯一帶已全部成為漢人的耕墾區域。
道光年間,壩雅 (大雅) 、犁頭店二街通往西大墩街的道路已闢成,故西大墩在道光年間已形成街市。
而道光16年,西屯的聚落尚包括水崛頭、八張犁、潮揚庄、惠來厝、上石碑、下石碑、賴公厝、何厝庄等。
在下七張犁,目前保存有一賴姓祖厝,命名蓮峰堂,
附近還有一賴厝橋,橋和安和路之間的聚落,居民仍都是賴姓。
據宗祠內壁的沿革史,賴姓祖籍是來自福建省漳州平和縣心田房系。
(咸豐七年歲次丁巳菊月 皇清欽加承德郎 顯祖考 諡康烈 賴公之墓)
清治時期,由於貓霧拺居民無力繳交番餉,當時福建副將兼定海總兵張國因曾來台擔任過北路營參將,
看上南屯一帶的肥沃平野,遂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以代繳賦稅為條件,向居民取得土地開墾權,開墾包括南屯街區
一帶的荒野,是今南屯街區墾闢的開始,
其後並由台灣總兵藍廷珍續墾,南屯街區逐漸繁榮。
賴清標據說是南屯開發者張國之部屬 …..
南屯田心仔賴家的發展則由十一世的賴晚郎自福建省平和縣遷居來台後開啟;
犁頭店的興盛帶動了「田心仔」的掘起,「田心仔」為田心社區之舊地名,
清康熙年間賴姓大戶移墾到此地,而在田園中央建起大厝,故稱「田心仔」,沿用至今。
瑞濟堂古厝由十六世的賴枝海興建而成,有近百年的歷史。
賴清標則是日治時期南屯地區賴姓中的代表人物 ……
(咸豐甲寅桂月 皇清安人 諡和睦 賴媽李氏墓 )
此墓就其地緣上推論,應該也是南屯賴家的祖墳,墓碑上記載著欽加承德郎 賴康烈的名諱。
對照著賴清標也有承德郎的官銜,看來兩者之間應該有所關聯。
這承德郎可是正六品的文職官銜 ……
( ps: 經網友指證,此公即賴敏是也。)
你好方便請教您一些關於賴氏的問題嗎?
您有臉書或賴嗎?
你好方便請教您一些關於賴氏的問題嗎?
您有臉書或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