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7856.JPG - 霧峰  五福  林其賢墓

早期在漢人入墾時,多以私設埤圳維持農田灌溉,因霧峰水利發達,所以農業豐富。

乾隆三十年間(1765),大墾戶吳洛(墾號「吳伯榮」)修建萬斗六圳,引烏溪灌溉約一千餘甲田園。

DSC07853.JPG - 霧峰  五福  林其賢墓

 

道光十八年(1838),霧峰林家林定邦修建『阿罩霧圳』(今霧峰圳),後因開墾土地面積逐漸擴增,

就將其他埤圳,如『番仔圳』、『丁台圳』、『南勢圳』等合併為中型水圳。

 

由於設施的完備,伴著促進商業興盛的土地『墾戶制度』,移民耕墾勤奮,

於是中部米產數量大增,成為當時臺灣最大米倉。

 

DSC07855.JPG - 霧峰  五福  林其賢墓DSC07854.JPG - 霧峰  五福  林其賢墓

 

大里,原名叫做「大里杙」,由於位居交通要衝,因此開發得相當早,

與當年的犁頭店、四張犁,﹝今台中巿南屯、北屯﹞,同屬台中盆地上開發得最早的區域。

移民初至大里杙時,由於原住民仍有侵略習性,移民遂在「塗城」設置隘寮,並築構土牆以禦原住民攻擊,

故「番仔寮」、「塗城」等舊有地名,皆與防番有關。

DSC07858.JPG - 霧峰  五福  林其賢墓DSC07859.JPG - 霧峰  五福  林其賢墓

 

當年的移民之中,以來自褔建漳州的人數最為眾多,其中又以林姓更為人多勢眾。

 

五福社區位於新埔路一帶,早期地名為吳厝 , 乃因由吳姓族人至此開墾而得名…….

DSC07860.JPG - 霧峰  五福  林其賢墓DSC07861.JPG - 霧峰  五福  林其賢墓

 

社區位於霧峰區最西邊,緊鄰四德村, 北連大里 , 西接烏日,主要快速道路有中二高(台中與大里交流道)

及中投快速道路(南下五福出口) 經過 , 交通四通八達 , 轄區內土地多數為稻田 ,社區居民也大多以農為生。

 

區內有一大型墓園,埕前即是一片綠油油的稻田 。

DSC07865.JPG - 霧峰  五福  林其賢墓DSC07862.JPG - 霧峰  五福  林其賢墓DSC07863.JPG - 霧峰  五福  林其賢墓

 

根據台中縣志資料 :

林其賢 (1893-1947) 霧峰人,祖籍漳州府平和縣五寨墟埔坪社,父親為林友卿。

七歲學習漢學,18歲自霧峰公學校畢業,明治四十四年(1911) 當選保正之職。之後又擔任公共埤圳協議會員、

農業組合顧問,大正十二年(1923) 與林梅堂、林資彬、林阿華等人創立宏業株式會社,經營營運送業、貸家業及

其相關事業,林其賢一職擔任監察役之職。

DSC07864.JPG - 霧峰  五福  林其賢墓DSC07857.JPG - 霧峰  五福  林其賢墓

 

昭和七年(1932) 10月起擔任霧峰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之組合長。

並擔任霧峰圳評議員、大屯郡水里組合評議員。

昭和七年參加一新會,擔任顧問一職……

DSC07866.JPG - 霧峰  五福  林其賢墓DSC07867.JPG - 霧峰  五福  林其賢墓

 

一新會創辦人林攀龍,為日治時期知名仕紳林獻堂長子,當時才剛由日本、英國、法國、德國等國遊學返台。

鍾情歐洲文化的他,想藉由此文化組織來提昇台灣社會的文化氣息。

DSC08304.JPG - 霧峰  五福  林其賢墓DSC08303.JPG - 霧峰  五福  林其賢墓

 

 

一新會的主要宗旨為想促進台灣文化之建設,

其主要活動分為文化活動、日曜演講、書畫展、辯論會、讀書會。

由林獻堂、蔡培火、林其賢等人擔任顧問,會址設於萊園林梅堂庭院,

亦即後來萊園中學校址。

DSC07850.JPG - 霧峰  五福  林其賢墓DSC07851.JPG - 霧峰  五福  林其賢墓DSC07852.JPG - 霧峰  五福  林其賢墓

社區附近有丁台的地名:經查其轄區即今丁台、南勢二里。

雍正年間,因設隘防敵,築土台配置隘丁,而形成後來漢人村莊。

跟塗城的命名都是與防番有關吧 ?

 

林其賢旁墓左有另一墓,墓碑上記載著同治年間;

是另一李姓家族之祖墳……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