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彰化地區,因洪水氾濫有許多株茄苳樹苗到流漂流,
其中一株流到現址(彰化市茄苳里茄苳路上)落地生根,長成茂密的大樹。
後來先人紛紛到此開墾,就在這棵枝葉茂盛的大樹附近落戶形成聚落,並把居住地命名為茄苳腳(今茄苳里)。
隨著時間流逝,茄苳樹庇佑著居民,成為人們活動中心,也被視為當地的守護神。
在前清時,就在大樹建了茄苳王公廟,加以祭拜膜拜,茄苳老樹成為居民重要的信仰中心。
相傳嘉慶君遊臺灣時,在鹿港登陸,中途經過老茄苳樹,
因趕路疲累遂在樹下休息,後乃欽賜「茄苳王公」之名。
不過這樣的傳說受大很大的質疑,因為根據考證,嘉慶皇帝應該沒有遊過台灣。
茄苳王公廟的香火鼎盛,四方善男信女前來燒香祈福的人很多,
每一年大甲媽祖出境南巡,一定到茄苳王公廟來,其所受的尊重和肯定由此可見。
隨著地方的興盛繁榮和人口增加,小廟不敷使用,在民國73年加以擴建,呈現出現在的廟宇風貌。
明永曆十八年(1664)設北路安撫司於半線(今彰化市),執掌地方治安暨撫番,總護諸將,察治姦宄,凡兵民之政皆屬之。
永曆十九年派左武衛武平候劉國軒率兵駐此,布屯田制,自此兵丁開拓半線社與阿束社,是為本地開闢之始。
後來,泉州人施長齡、楊志申,以及清康熙中葉時泉州人吳洛、黃榜等來墾殖或自鹿港登陸,或自諸羅北上,
招工買牛,引水開地,各地逐漸開闢。
康熙六十年(1721) 始設半線堡,康熙六十一年(1722) 朱一貴起義敗後,隨清軍而來之移民及解甲歸田之兵丁逐漸增多。
雍正年間,影響農業民生的大圳陸續創設,灌溉系統大備。
迨至道光十年,本地為半線線東堡及線西堡所轄,當時共有三十六莊。
日治時期,堡里村莊皆沿用清代舊制。大正九年實施新制,洲、郡市、街、莊,和美線於是更名為和美莊。
茄苳里雖然位於彰化市的轄區之內,但應該與和美線的發展淵源更加深度遠…..
據此不遠處就是新庄子,因而其地緣關係上更接近於和美。
聚落的正中央仳鄰的兩間三合院古厝,形成一處優美的景觀;
其中左側的一戶有著門樓,內部正身為公廳,兩側有護龍,是一處完整的三合院。
目前尚有人居住其間。
另一戶門樓則緊閉,隔著院牆,內埕看來雜草沒膝,似已荒廢許久;
但臨街這一側的兩層樓房,無論如何會是眾人目光的焦點。
偌大的院落可以想見當時的氣派軒昂 …….
見著門樓大門敞開,便進入一探究竟,停留數分鐘並沒有遇上裡面的住戶。
在古厝外逡巡許久,就連街坊鄰居也沒遇見一人,
因而無法確認此一古厝群究竟是何人宅落 ?
查了一下,似乎此一聚落的居住人口中以吳姓居多。
姑且稱之為吳家古厝群吧 ?
( PS : 印象中搜尋過一份資料,說此乃鄭姓古厝,然再尋不得相關資訊,故而無法證實 。
尚待知情人士予以澄清之。)
( 2018.01.20 經網友確認為林家古厝,特此更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