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內區原為平埔族西拉雅舍的四大社目加溜灣社支社『新社仔』,約在1565年沿曾文溪進入大武壟社故地
的內霄里、拔馬二社,並在今日大內區境內的頭社、嗚頭、大山腳、燒灰和竹圍斗等地方安居營生;
漢人在大內的拓墾始於清康熙年間,當時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楊氏家族有九位兄弟,其中的六位兄弟隨楊氏宗親
來台拓墾,最早從漚汪溪口登陸,同行的其他楊姓宗親在蕭壟(今佳里鎮)拓墾,楊氏六兄弟則繼續沿著灣裡溪(今曾文溪)
上行,到現今的石仔瀨登陸,有一房在現今的內庄墾植,另一房則在現今的石仔瀨開墾。
因此大內以楊姓的大姓。
楊氏六兄弟中的老大名楊內,住的村莊叫「內庄」,意思是「內的村莊」,
老九名楊石,其開墾的地方為曾文溪邊的河川地,溪水易氾濫而成為「瀨地」,因此稱之為「石仔瀨」,
當他人問楊石要去那裡時,他回答要去「大仔內仔那裡」,
久而久之內庄就叫做「大內」。
大正九年(1920)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在此設置大內庄,隸屬於台南州曾文郡,
1945年 光復後改設台南市大內鄉,直至2010年台南縣市合併及改制後,升格為大內區。
位在頭社村東邊的環湖村,舊稱「嗚頭」(湖頭的台語譯音),
這裡有兩座古厝,一是環湖49 號的鄭宅,另一是環湖81 號潘宅。
嗚頭的鄭宅,是曾任保正的鄭萬斷在昭和初年(1926 )前後所興築的。
據說建物所使用的建材,都來自善化。洗石子的門院,以及門柱的一對泥塑龍頭,是鄭宅的主要特色。
正身五間起,圍牆有內外兩層,外側僅作門柱;內圍牆設有山門,採西式洗石子建造。
山頭的形式工整大方,以線角區分為三層,下層柱頂設置一對泥塑龍頭,作工精緻,為排水用;
中層泥塑水草及捲草花籃,圖案甚為華麗;頂層則設三個蓮花座,典雅細膩。
另內埕左側設一洗石子旗竿台,台身有花鳥泥塑,頗為特別。
屋內外壁上油畫,為麻豆柳乾裕先生所創作,保存良好,相當具有可看性。
對街巷內的潘天生故居,建於日治初期,已有近百年的悠久歷史了。
據說潘天生曾經擔任過「區長」。
故居原是一幢古老的華麗的古厝,在歲月無情的摧殘下,
目前僅存一片斷垣殘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