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之際,福建沿海居民為了躲避兵禍、饑饉,以及殘虐的官吏,
甘冒海峽險惡航路,相繼渡海來台另建家園。
明神宗年間(1600年前後),黃吳蘇傅等四姓先民是開墾本地的原始四姓。
傅姓返回大陸後邀李姓長工來元長開發,後又有福建泉州府南安縣十六都芙蓉鄉李姓族人五大房移入,
之後繁衍族人眾多,往後遂成為本地最大氏族。
清乾隆六年(1741)來自福建泉州府南安縣桃源舖戶分枝16都官園董頭社之傅姓先民,
定居本庄,其中有一位傅元使,俗名「傅元掌」者,服務熱誠樂於服務,遠近村庄、來往商旅及本庄居民,
乃以『元掌』稱呼本地,
嘉慶年間地方人士平匪亂有功,清帝乃賜元掌庄為『元長』,取其天長地久之意。
這是一般有關元長地名由來的說法………
鄉內現有長南、長北、子茂、後湖、山內、合和、五塊、潭西、潭東、客厝、卓運、頂寮、
下寮、龍岩、西庄、鹿北、鹿南、瓦窯、內寮、崙仔、新吉等共有二十一村,五十三部落。
本地的開發,除最早傅元掌外,清乾嘉年間,吳大有、李府、吳天送、侯德成及蘇姓等漳泉客墾戶移入,
日治之前,客仔厝、三崁店、鹿寮、蔥仔寮等地已全面開發。
前述的蔥仔寮就是山內村的轄區之內……..
山內村有兩大部落組成,北有山內大部落,南則有蔥仔寮部落組成,
因此算是元長鄉內比較早開發的地區。
不久前有同好在臉書上分享此一古厝,遂擇時前往探查……..
三合院的古厝保存了細緻的斗拱及雀替、門楣上有著芙蓉衍派的堂號;
根據搜尋得到的資料,此間正是李家古厝。
按 : 李氏入閩,始於唐代。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十子李元祥,生於貞觀二年(628)。
貞觀五年封許王,貞觀十一年(63 7),時年十歲,封“江王“。元祥之子李皎襲封江王。
皎之子祖叢襲封江王,流放於南安落籍。
祖叢卒葬於南安德教鄉超庭裡皇平山天硯塚(今南安八都)。
據南安梅山芙蓉鄉志記載 : 在元末,有李氏一脈,徙居此地。
至明代,李汝夏(諡號“白水散人“)拯弊起哀,勵志奮發,使宗族轉向中興,並首修族譜。
由於戰亂和其他原因,芙蓉李氏祖先史料,有一大段散佚,無法查考,迫不得已,只好割裂,
將元末李廣孫,姑且定為開基祖。
當時分春(長房)、夏(二房)、裕(三房)、秋(四房)、冬(五房)兄弟五房宗支,
至今已近700年,洋洋大觀,繁衍二十四代,人口逾萬。
明神宗年間(1600年前後),黃吳蘇傅等四姓先民是開墾本地的原始四姓。
傅姓返回大陸後邀李姓長工來元長開發,後又有福建泉州府南安縣十六都芙蓉鄉李姓族人五大房移入,
後因族人眾多,往後遂成為本地最大之氏族。
有資料提及 此地之李姓開基祖為17世的公騰、公鳴兄弟,
因資料闕如,無從考證。
到紡之時,天以沉暮,遺憾未能取得相對清晰的影像,頗感可惜。
他日若有機會路過當地時,再行端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