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於開闢之前,為山胞平埔族半線(BABUZA)社、阿束(ASOCK)社之故地。
宋始隸於福建晉江縣,元隸於同安縣。明永曆十八年(1664)設北路安撫司於半線(今彰化市),執掌
地方治安暨撫番,總護諸將,察治姦宄,凡兵民之政皆屬之。
明永曆十九年派左武衛武平候劉國軒率兵駐此,布屯田制,
自此兵丁開拓半線社與阿束社,是為本鎮開闢之始。
後來,泉州人施長齡、楊志申,以及清康熙中葉時泉州人吳洛、黃榜等來墾殖或自鹿港登陸,
或自諸羅北上,招工買牛,引水開地,各地逐漸開闢。
康熙六十年始設半線堡,六十一年朱一貴起義敗後,隨清軍而來之移民及解甲歸田之兵丁逐漸增多。
雍正年間,影響農業民生的大圳陸續創設,灌溉系統大備。
初初解決了民生問題,虔誠的和美人於乾隆、嘉慶、道光年間,陸陸續續興建了相當多的廟宇。
迨至道光十年,本鎮為半線線東堡及線西堡所轄,當時共有三十六莊。
日治時期,堡里村莊皆沿用清代舊制。
大正九年(1920) 實施新制,洲、郡市、街、莊,和美線於是更名為和美莊;
昭和七年 (1943) 提升改制為和美街。
光復後政府廢五洲三廳為八縣,縣下廢郡、支廳改為區,廢街莊為鄉鎮,
民國三十六年隸屬於彰化縣和美鎮迄今………..
頭前里 (舊稱頭前寮) 包括棉仔間(頂頭)、大庄、葉厝、下厝、潭墘等五個聚落,
聚集而成一個小村庄,地理位置位於和美鎮的北端,是和美鎮最北的村庄,
在日治時期屬於台中州,和美郡頭前寮。
因位和美郡最頂村庄漢番分界處,為了治安設隘寮防禦而得名故稱頭前寮,
光復後,地方改鄉鎮後,因而取名為頭前里。
聚落中有一吳家古厝,在三合院後方建有一棟兩層樓的洋樓,紅磚外牆搭配著泥塑的山牆,
在田野路徑旁顯得格外的顯眼……..
此宅確定為吳姓人家所有,洋樓正身山牆上有龍發的字樣,
三合院正身門額上也有標記著隆發堂,
推測應該是該戶人家所有的商號名稱吧?
該宅位於所謂的大庄部落中,舊地名稱為林厝內,
難不成此宅原為林姓所有 ?
因為資料缺乏,無法進一步詳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