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區地名之緣起,至少有數種說法:
此地古昔原為西拉雅平埔原住民族馬卡道支族的嘉定社(傑顛社)
居住地之一,「茄萣」地名係由平埔族語:「Cattia」或「Cattea」
音譯而來,這個字在平埔族語中是「十」字與「魚」字的結合,
意謂「多魚之地」;
後來漢人以此發音與沙洲上茂生的茄萣樹相類似,
因此譯為「茄萣社」或「茄藤社」。
另外,由植物「茄萣」而取名:
《台灣通史》虞衡志:「茄萣:生海濱,本可為薪。
皮色赭,以染網。安邑有茄萣莊。」
茄萣樹原稱茄藤仔,亦稱海茄苳或海茄冬,
為紅樹林(Mangrove)之一種。
紅樹林為一種被子植物,常分布於熱帶或亞熱帶地區
風浪平靜之海岸,而鹹水、淡水交會且泥砂淤積之處尤為多見。
台灣北岸、西岸的河口附近及潟湖海岸多有生長。
台灣的紅樹林植物計有水筆仔、海茄苳、紅茄苳、五梨跤、
細蕊紅樹、欖李等六種,本鄉沿海的紅樹林多為海茄苳。
茄藤仔亦即海茄苳。
隔二仁溪和臺南市相望,茄萣南北狹長約六公里,由北往南
分為白砂崙、頂茄萣、下茄萣、崎漏(塭寮)四大聚落,
境內幾乎每處都與海洋及潟湖內海近在咫尺,
由潟湖興築起來的興達港是優良漁港,與永安區的全國
最大火力發電廠 – 興達火力發電廠隔港嘴深情相望,
茄萣外海是絕佳魚場,故有居民倚以近海捕魚維生,
區內東側又是海、淡水養殖魚塭重鎮,
所以人人幾乎是海的子民…….
在漁村現代化後,區內整體居屋結構以販厝透天厝為主。
頂茄萣與下茄萣聚落貫連一氣,形成本區商業服務業活動
最繁盛,人口最多的地區。
隨著人口緩慢增加,近年新建案的推出,
及新道路的開闢拓寬,狹長型的茄萣整體發展方向
仍維持著填平魚塭,繼續往東挺進過港仔。
日治初期,頂茄萣地區為一街庄,稱為「頂茄萣庄」,
地區內發展較早的聚落為頂茄萣、下茄萣、新庄仔。
明治三十七年(1904)5月3日,該庄編入圍仔內區。
大正九年(1920)10月1日,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
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庄改制為「頂茄萣」大字,
隸屬於高雄州岡山郡湖內庄。
目前的茄萣市區輪廓,
其實是由兩座村莊所融合。 分別為頂茄萣與下茄萣。
兩座村莊各有一個宗教信仰中心。
分別為頂茄萣賜福宮與下茄萣金鑾宮,
分別有一座偌大的廟埕廣場;
是相當有趣的文化地景……..
昔日分駐所當時就設置在頂茄萣與下茄萣中間,
也就是茄萣路劇烈轉折處。
如今街屋的數量, 頂茄萣只剩下一座、
下茄萣雖然較多,
但也慢慢地消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