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4849.JPG - 龍井  奉政大夫  楊華堂墓

龍井區原稱「茄投庄」(源於林、戴、石三姓墾戶,初向平埔族購地拓墾於茄投一帶,至漸成聚落後以此稱之)

日治時期1920年地方制度改變時,才取庄內「龍目井」之頭尾二字而改稱為「龍井」。

 

DSC04844.JPG - 龍井  奉政大夫  楊華堂墓

 

龍目井為此區境內之古蹟,《彰化縣誌》中記載道:

「龍目井,泉清味甘,湧起尺許,如噴玉花。井旁二石,狀似龍目,故名。里人環井居,竹籬茅舍亦饒幽致」。

龍目井位於龍井區龍泉里龍新路龍目井巷。

相傳該井的泉水涌自一棵老樟的樹根中,初時漢人開拓台灣時就存在。

古井現以水泥修造,井口旁並有許多人工造景,已非當年所描述的樣子。

該井由來依據彰化縣誌記載:

龍目井在邑治北十七里,其泉湧起數尺,如噴玉花,山下田數畝,皆資此泉灌溉。

色青味甘,里人多汲焉。旁有兩石,狀若龍目,故以此名。

 

DSC04845.JPG - 龍井  奉政大夫  楊華堂墓DSC04846.JPG - 龍井  奉政大夫  楊華堂墓

 

荷蘭人領台時,本地區還是由大肚王國所持之半獨立狀態所統轄,而明鄭時期則由於大肚王國未歸順於明鄭王朝,

導致明鄭王朝和大肚王國數次武裝衝突,終至王國分崩離析,原住民僅止於各分社內活動而不再實權統治。

接下來明鄭統治時期劃分為承天府之下的天興縣所管轄,直至本地自清朝領台後,隸屬諸羅縣水裡社,

乾隆中葉,始從貓霧、半線(彰化)二堡分出大肚堡。

 

DSC04848.JPG - 龍井  奉政大夫  楊華堂墓DSC04849.JPG - 龍井  奉政大夫  楊華堂墓

 

雍正元年歸彰邑管轄,為大肚西堡水裡社所屬之荒地,直至光緒元年(公元1875)再劃分出為大肚上、中、下三堡,

於是龍井區歸屬大肚中堡 (南端有部分屬下堡,大約是現今的龍井區茄投地區與大肚區交界處等地區)

 

DSC04847.JPG - 龍井  奉政大夫  楊華堂墓

 

雍正年間,初有林、戴、石三姓墾戶,向平埔族群購地拓墾於現今龍井區茄投地區一帶,

當時尚屬未辟荒地,直到清朝開放華南沿海漢人移民,耕地漸開而形成海埔厝約(今龍津里)、山仔腳(今山腳里)

龍目井(今龍泉里)等聚落。

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予日本,日本統治時代制度改正時(1920)取庄內「龍目井」之頭尾二字而改稱為「龍井」。

 

DSC04854.JPG - 龍井  奉政大夫  楊華堂墓DSC04859.JPG - 龍井  奉政大夫  楊華堂墓

 

就在龍津村海埔厝( 昔稱海埔厝 ) 聚落西郊,有一墳墓,雖經修整,仍可看出是一座古墓…….

墓碑上記載著:  敕授奉政大夫  諡華堂楊公 佳城

 

DSC04853.JPG - 龍井  奉政大夫  楊華堂墓

 

在今龍井區三德里的中厝路有一間天波府,是台灣少數主祀楊府六使公的廟宇;

 

天波府的創建可以追溯到三百多年前,據說當初即由楊姓宗親的先祖自大陸攜帶楊府元帥香火來台,

在台中龍井一代落地深耕,並為楊性宗親的信仰中心。

 

DSC04850.JPG - 龍井  奉政大夫  楊華堂墓DSC04852.JPG - 龍井  奉政大夫  楊華堂墓

 

 

天波府原本廟祠院通堂為泥土造,坐西朝東;但在昭和十年(1935) 四月清水七級大地震中損毀。

當年既由楊姓宗親發起募捐重建,改建為坐北朝南瓦礫磚造,命名為四知堂六使廟。

 

 

DSC04852.JPG - 龍井  奉政大夫  楊華堂墓DSC04855.JPG - 龍井  奉政大夫  楊華堂墓

 

 

民國七十八年溯及建廟已歷五十四年,廟宇久遭歲月星霜,風雨飄刮,彩畫脫落,屋礫破損。

楊元帥顯靈谕示,顯化託夢楊森鍊先生,重建事宜。原楊四知堂更名為天波府,崇信附議,並由楊森鍊先生等族親及

村民發起募捐重建而有現在樣貌。

 

DSC04856.JPG - 龍井  奉政大夫  楊華堂墓

 

因而推測此墓有可能為當地楊姓族人的先人墓塋,

從墓主人敕授奉政大夫,加上有九大房的子孫看來,楊家在當地似乎是望族,

可惜文獻上並無太多資料………

這敕授奉政大夫的官銜,

極可能是因子孫而貴而來的吧 ? 

 

由於墓碑上有著同安的燈號,加上敕授有官銜,

不知是否與清水的楊家有所關聯 ?

 

DSC04857.JPG - 龍井  奉政大夫  楊華堂墓

 

按 :  社口楊姓家族的開基祖為泉州府同安縣人楊咸曲(17331802),係南安楊氏霞露衍派15世。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楊咸曲、楊咸仙兄弟由泉州府同安縣蔡壩後洋鄉渡台,在台灣道台灣府彰化縣(轄今台中、

彰化一帶)大肚溪河口北岸的五汊港(梧棲)塗葛窟登陸,落腳於寓鰲頭(清水)

楊咸曲生三子,長子舒崑、次子舒獻、三子舒霧

 

 DSC04858.JPG - 龍井  奉政大夫  楊華堂墓

 

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兵反清彰化城失陷,大房四孫楊克湖(18271890)倡捐義勇兵團練鄉勇,

與台灣兵備道丁日健及知府周懋琦一起於十一月克復彰化城。

 

同治二年(1863),楊克湖官章清珠賞戴藍翎欽加五品銜,集結二房與三房族人將西勢舊瓦厝擴建為

今天北棟、中棟、南棟相連起來面寬百餘米之三組三合院「社口楊厝」。

 

 DSC04860.JPG - 龍井  奉政大夫  楊華堂墓

 

光緒八年(1882),三房舒霧子(17世)芳西(楊金波, 18231890)年近六旬高中貢生,官拜台灣府

提督兼台灣道道臺,社口陽宅的中棟前廳懸「明經進士」匾,外前埕尚存有旗竿座

 

 

清同治年間咸曲、咸仙兩弟兄共三房分家立業,並遷居社口擘建楊家三大宅院後,

開啟了楊氏家族三大房由勤於耕讀、轉進商賈議政的契機,

 

從而發展成為台中清水的名門望族 ……….

 

是否與清水的楊家是否有淵源 還有待考證。

 按 : 楊璉,字至器,號華堂。祖居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金門金沙鎮 官澳村下八巷。

兄弟兩人,至器居第二,乃父楊鴻畔之嫡出。自幼抱有 大志,嘉慶年間渡台。

初時,身中僅有18銅錢,人地生疏,舉目無親,不得已挑水度日,後改作廚司。

每日克勤克儉,兼作生理,漸有積蓄,即開辦船頭行,即現 時稱貿易商。

他與內地各行店,交接生理,店號楊合順,不但信用可靠,兼對貧民甚援助,對政府亦多貢獻,數十年間置田園數千甲,發大財。

當時娶一妻兩妾,育 8個兒子,即現時8祧房親,享年63歲。

次子潤卿,進秀才及廩生;第三子連卿,進秀才及廩生,至考中恩科進士,由吏部任官福建省儒學正堂;

五子瑤卿,日 本人人侵時為參事。

其餘各房子孫,皆勤儉,再購買田園數百甲,亦皆昌盛。

原來此墓為梧棲楊瑤卿家族的祖墳………..

(2018.07.22 補正 )

 

 

0

4 留言

  1. 胡育銘 2017 年 4 月 25 日 於 下午 10:37

    很佩服站主能夠持續經營部落格數年不輟

    你那些好友網誌 幾乎不是無更新就是連網站都消失了…

    感謝板主持續提供大家許多古建築的資訊!!!

  2. 胡育銘 2017 年 4 月 25 日 於 下午 10:37

    很佩服站主能夠持續經營部落格數年不輟

    你那些好友網誌 幾乎不是無更新就是連網站都消失了…

    感謝板主持續提供大家許多古建築的資訊!!!

  3. apex.cheng 2017 年 4 月 26 日 於 下午 9:36

    莫忘初衷而已。

  4. apex.cheng 2017 年 4 月 26 日 於 下午 9:36

    莫忘初衷而已。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