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蘭統治時期,此地瀕臨倒風內海,是平埔族西拉雅族
四大社之一蕭壟社的遷居之地,為今茅港尾社內。
明鄭時期,「鄭氏台灣軍備圖」記為「梅港尾」,
後來改稱「茅港尾」,也是倒風內海海汊,為一港口,
逐漸熱絡。
另有「右武衛」、「中營」、「營仔庄(溝)」、「海墘營」等地名,
皆是軍民沿著倒風內海沿岸及茅港尾四週開始紮營落腳與此。
下營俗稱「海墘營」,為靠海的軍營,故得名。
康熙33年(1694)設立「茅港尾堡」,不僅有鋪兵送公文,
而塘汛、倉厫、渡口、橋梁、陂圳也於茅港尾或鄰近地區逐漸
建設起來,諸羅知縣周鍾瑄也於康熙55年建茅港尾公館。
官道也經通於此,使得茅港尾一躍成為府城至諸羅縣城南北
官道上最大驛站,僅次於台南府城及鹽水港。
商人雲集,熱鬧繁華,曾被以「小揚州」來形容。
此時下營仍歸茅港尾管轄。
18世紀中,八掌溪、急水溪,相繼改道,挾帶大量土石泥沙沖入
倒風內海,濱海沿岸逐漸成為陸地,導致港口淤塞。
同治元年(1862),臺南地區發生大地震,茅港尾亦受到摧毀。
光緒11年(1885)分設茅港尾東、西二堡。
此後自然條件的改變加上兵戎和瘟疫,
港口地位就此讓給了麻豆港。
到了日治時期,大正9年(1920)地方制度改革,
茅港尾東西二堡合併改稱「下營庄」,劃歸臺南州曾文郡管轄,
轄下有:下營、十六甲、麻豆寮、大屯寮、茅港尾等五大字。
下營行政中心因而西移至現今所在地。
戰後改設臺南縣下營鄉,並設15村。
沈姓是新營地方大姓家族,從鄭氏家族至清朝時期,開始
不斷移入拓墾,雖然先祖都姓沈,但因來台前的原居地不同,
而有許多派,今日以沈參六順派最有所成。
清乾隆年間沈參,來台開墾新營為開基祖,
家族各房於清代年間曾出過好幾名科舉官員,也有經商獲利及
地方政要,後人對地方文風、宗教信仰、醫學、政治等,
都有諸多社會貢獻,
位於下營上帝廟後側的沈銀等古厝;
外觀古樸,鋪貼大量花磚展現華麗之感。
正廳外大門深鎖,但門額上尚有著贈與沈銀等的木匾,
兩側裙堵以精美洗石子石雕搭配中心七彩花磚,
窗戶上方頂堵還有卍字不斷與花之木雕…….
話說,
曾任多屆新營鎮官派及民選鎮長多年(民國37-49)的沈銀來,
與此宅主人沈銀等應是同一輩分,
彼此是否有所關連?
新營區的沈氏先人沈參,
是漳州所屬詔安三都西坑鄉望族沈宣義的第22代孫,
乾隆十八年前後來臺灣定居在新營,
至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
現在子孫多達三千人,為當地的望族。
下營距新營相去不遠,
應有宗親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