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時平鎮為桃澗堡的一部分,以當時的行政區劃可分為八保庄、安平鎮庄、雙連坡庄、宋屋庄、
北勢庄、南勢庄、山仔頂庄、東勢庄、社仔庄等。
平鎮的名稱由來是由於以前為了保護從大湖口至中壢、桃園之行旅的安全,因而在此地設置張路寮
(今楊梅區埔心地區)、望路寮(今平鎮區南勢地區),夾在兩地之間的地區則稱為西勢(今平鎮區平鎮里一帶,
今桃72線南平路沿線),後來治安好轉,取以保護平安的意思,改稱為安平鎮。
1920年實施地方制度,將三個字以上的地方都改為兩個字,
因此將安平鎮易名為平鎮,設平鎮庄,屬新竹州中壢郡管轄。
1945年光復後,改為新竹縣中壢區平鎮鄉。
1950年台灣省行政區進行重劃以及廢除區署,改為桃園縣平鎮鄉。
1992年3月1日因人口達15萬,改制為平鎮市,桃園縣於2014年12月25日升格為直轄市,原縣轄平鎮市改制為平鎮區。
日治至戰後初期,平鎮行政中心曾經設於南勢莊(今南勢國民小學附近),後來北遷至北勢莊(靠近中壢區),
1972年桃園縣府施行中壢平鎮都市擴大修訂計劃案,將平鎮與中壢市市區合為一體,發展成一雙子城。
由於北勢地區靠近中壢,加上中壢的知名度較平鎮高,平鎮區北勢地區常被誤認為中壢區的一部份;
不過也因為靠近中壢,因此成為平鎮區發展速度最快且最完善的地區,後來連公所都遷移到北勢。
而早期的發展中心南勢、山子頂一帶因行政中心遷出而逐漸沒落………
北勢庄於平鎮北部與中壢區緊密交會處,
包括新榮、新英、新富、新貴、北安、北勢、北華、金陵、北興、北貴、北富等十二里。
清雍正三年(1725)王克師偕宗侄王仕福由淡水上陸初至新莊,清雍正六年(1728)入墾南崁,
王克師子仕甲遷至桃園縣平鎮市金星里並建宗祠名為植槐堂,大約是在咸豐年間,距今已有一百多年,
所以王氏祖先並非來臺就住在平鎮,
其後裔繁衍遍及全省各地,也有學業、事業成功而發展至國外者。
王克師生有三子,長子仕泮、次子仕種、三子仕甲等三人,其中三子仕甲遷安平鎮南勢庄(今南勢、金星、東勢等里),
王仕甲生三子,長子天恭生四子,次子天縱生十子,三子天球生七子,三兄弟總共有二十一子,可謂子孫繁衍,人口旺盛,
後有擴及觀音、中壢、及移居台北者相當多,裔孫繁昌。
所以,位於桃園縣平鎮市南勢庄的王姓家族,多數皆是王屋來台祖克師三子仕甲派下。
今日平鎮新貴里、新富里一帶以王家勢力最大,地名即稱 王屋;
又以距離遠近分 上王屋、 下王屋。
位於北勢的王宅植槐堂,據傳其先世來自廣東潮州府饒平縣,十五世遷來平鎮,
此宅屋齡將近百年,是屋主祖父王萬秋(十六世) 向徐姓人家購買的,徐家這棟房子建於兩代以前,
祖父建造,孫子時賣掉,所以屋齡已跨越四代。
一進五護,左三右二,建築材料以大塊紅磚為主,樑木來自大陸,
全宅樸素無華,左護外側屋頂被颱風吹落一角,但並未重修。
近代以來大量的集合住宅、工廠廠房與高樓大廈改換整個地區的地貌,
一些傳統民宅不是被這些建設包圍,就是已經毀壞,
令人相當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