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6899.JPG - 八德  通事  蕭阿生墓

龍潭的開發前後約兩百多年,最早發的地區,是臨近大漢溪邊約三坑一帶

DSC06887.JPG - 八德  通事  蕭阿生墓DSC06888.JPG - 八德  通事  蕭阿生墓DSC06901.JPG - 八德  通事  蕭阿生墓

 

乾隆十三年時,霄裡通事知母六招佃開墾菱潭陂附近土地,這是龍潭開發史上第一次有計畫的開墾。

乾隆37年及47年黃慶興兩度大規模展開墾,吸引了各地農 民,嘉慶年間墾民合力利用大潭之水,興建完成龍潭圳,

潭水流經烏樹林、黃泥塘、八張犁一帶,奠定了龍潭農業開墾的基礎。

 

DSC06889.JPG - 八德  通事  蕭阿生墓DSC06890.JPG - 八德  通事  蕭阿生墓DSC06900.JPG - 八德  通事  蕭阿生墓

 

龍潭大量開墾可追溯到林本源到大溪 開墾後,再逐漸向龍潭發展,

早期閩粵雜處,後因地貧民窮,閩人大多他遷,只有少數同化為客家人,使得龍潭成為粵籍客家人聚居地。

 

DSC06897.JPG - 八德  通事  蕭阿生墓DSC06898.JPG - 八德  通事  蕭阿生墓

龍潭地區原屬凱達格蘭族霄裡社社域,

凱達格蘭人的祖先來自於沙那塞的地方,因為瘟疫蔓延民不聊 生,因此乘船漂流至台灣北部的三貂角。

定居後人口逐年增加,於是分支向外擴張,其中一支由基隆經淡水過八里,進入桃園地區,沿著南崁溪建立

坑子、南崁、龜 崙、霄裡四社的聚落。

 

DSC06891.JPG - 八德  通事  蕭阿生墓DSC06899.JPG - 八德  通事  蕭阿生墓

 

龍潭的地名是因為市中心有一口天然的大潭而來,

在當時潭裡長滿了菱角,先人稱之為菱潭陂,

 

因為有鳥獸的涿居,這裡亦是凱格蘭平埔族霄裡社和泰雅族馬武督社及竹頭角社的獵場。

 

 

 

遠在康熙期間,由於平埔族霄裡社協助了幾次戰役有功,朝廷遂將土牛溝東側靠內山之部份土地劃分出來,

讓他們以為隘屯與養贍埔地之用。而霄裡社亦設立了土牛溝及漢番界的石碑,以防止漢人的越界開墾;

同時亦搭建隘寮,聘僱隘丁守望,以防範泰雅族的侵擾。

 

DSC06892.JPG - 八德  通事  蕭阿生墓DSC06893.JPG - 八德  通事  蕭阿生墓

 

直到乾隆初期,三坑子設隘駐防,有部份的客屬移民應聘充當隘勇,他們以分配墾埔地自行耕收,或者

以支領隘租的方式來維持生活,這樣的隘防制度堵禦了生番的擾害,移民的數量也因此開始逐日的增加。

 

與此同時,霄裡社也開始嚐試和漢人的合作。

通事知母六( 蕭那英 )找來漢人墾首薛啟隆協商,計劃一同開墾社域霄裡。

由於開鑿水圳灌溉﹑拓殖順利,而社眾因隨著與漢人的一起工作﹑一同生活,在無形間也漸漸地被漢化,

因此掀起了後來漢人一波波的移墾熱潮。

 

DSC06894.JPG - 八德  通事  蕭阿生墓DSC06895.JPG - 八德  通事  蕭阿生墓

 

 

當在時, 霄裡社擁有今八德 (今八德市)﹑霄裡﹑番子寮 (位大溪)﹑九座寮 (今九龍村)﹑黃泥塘 (今黃唐村)

八張犁( 今八德村 ) ﹑平鎮﹑楊梅一帶社域,共設有員樹林 (位大溪)﹑山子頂 (位平鎮) ﹑四方林 (今上林村) 等隘寮,

在達到共同維護墾戶安全的同時,也形成了龍潭開發前進的基礎據點。

 

DSC06896.JPG - 八德  通事  蕭阿生墓

(二世顯祖考  恩賞通事  勤篤敦訓  阿生蕭公  佳城 )

 

 

隨著霄裡的次第開發,拓墾的觸角漸漸延伸到了龍潭。

 

到了乾隆三十七年,霄裡社第二任頭目蕭阿生與墾戶黃明漢等人合力設置大坪隘 (今大平村)

將拓墾的範圍往前推進延伸到三角林 (今三林村)

四十七年時,他們又以獎勵的方式招佃,開始大事地拓墾黃泥塘 (黃唐村) ﹑烏樹林 (烏林村) 及八張犁 (八德村)

 

 

 

 

 然而,隨著拓墾範圍的日益擴增,田園盜墾的情況也愈趨嚴重。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乾隆五十五年遂訂立了屯防制度,將盜墾的田園全部收歸屯有。

 

DSC06902.JPG - 八德  通事  蕭阿生墓DSC06906.JPG - 八德  通事  蕭阿生墓

 

霄裡社的第三任頭目為蕭東盛。

其人年輕有為﹑膽識過人。挾其有守隘的豐富經驗,蕭東盛打破了往例舊規,自任為墾首,

率眾將闢墾的觸角又擴展到了三洽水(今三和村) 及銅鑼圈 (今高原村)

 

隘口的位置常隨著埔地開發而調整,當墾地向前推展,隘址也隨之俱進。

銅鑼圈 (今高原村)﹑溪州 (位大溪鎮)以及大坪隘(今大平村)的設隘使丁,擴展﹑加速了龍潭陂的開發。

 

DSC06903.JPG - 八德  通事  蕭阿生墓DSC06904.JPG - 八德  通事  蕭阿生墓

 

蕭東盛所造就的斐著碩果,也讓他因此榮當北路的六屯把總,

獲頒例授奮武郎之官職。

 

此處即通事蕭阿生的墓地,位於仁善里附近,

其地在行政區劃上已歸屬大溪境內,然昔日仍屬霄裡社域之內…….

 

DSC06905.JPG - 八德  通事  蕭阿生墓

 

蕭家原是平埔族,其家族史可以寫成一部台灣霄裡地區屯墾開發史。

有趣的是 : 墓碑上用著臺灣的燈號,象徵其為平埔族的表徵;

 

離此不遠處另又一蕭母黃氏的墓,

燈號相同,應屬同一家族所有……..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