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此地多梧桐樹。宋代,倡建安海東溪橋的富豪黄護從泉州移来,建村于此,
取梧桐是鳳凰所棲之瑞樹,又以桐林與同人、同仁谐音,故有此村名。
明、清属七都,民国33年(1944)属親民鄉桐山保。1956年属内坑區仁寿鄉;1984年属安海鄉;
1985年改安海镇桐林委员会。 轄有桐林、古田、西埕等自然村。
此村落以黃姓居民為主。
明《安海志》載:
宋元於今,商則襟帶江湖,足跡遍天下,南海明珠,越裳翡翠,
無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題之國,無所不到。
今市散處直街曲巷,無非貿易之店肆,約有千余座,
蓋四方射利者所必趨,隨處成交。
巨量貨物的集散促進濱海陸上交通運輸迅速發展。
位於鴻江灣東畔的安海,當時還是從東北向西南走向的半島,陸路只有北面經曹店至五陵通州治
的車馬大道,與南北大官道的連接則專靠舟渡。
那時,安平渡方舟而濟者日千萬計,但船交水中,時有不測,大為民患。
為此,紹興二十一年(1151)建造竣工安平橋,橫跨于安海、水頭海灣,長達五華里,
號稱天下第一長石橋,成為晉南交通要衝。
安平橋竣工後三十一年(1182),又于安平橋北面約三華里建造鎮安橋,
與安平橋並列于同段海港。
故又有安平渡架兩安平之謂……….
至今立著一方刻有黃護倡建安平橋始末的石碑。
黃護是獻地建開元寺的黃守恭之世孫, 少時隨父親自同安徙居安海。
當時, 安海渡口與對岸水頭鎮之間, 有一道五裡寬的海灣相隔, 老百姓只能乘木舟往來。
颱風天的安海港, 潮水洶湧, 白浪高聳, 時有險情發生。
已屆知天命的黃護, 與安海龍山寺和尚釋祖派、釋智淵向來交往甚密, 而這兩人是出名的造橋專家。
當他提出造一座跨海長橋的想法時, 兩人十分支持。
1138年, 他捐出一千萬文銅錢, 開啟了造橋大幕。
可惜, 他積勞成疾, 58歲就病逝。
他的兒子黃逸, 時任興化縣令, 承先父遺志, 在當時泉州太守趙令衿的主持下,
於1152年最終將橋建成。
漫步桐林村,
10公里環村道路兩側的綠化工程, 讓人賞心悅目。
綠道上, 由廊道、彩繪牆組成的上百米的鄉賢文化長廊,
將桐林村的人文典故融入活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