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氏古民居建築群由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於清同治年間(1862)至宣統三年(1911)興建,
歷時40多年建成,集各種建築特色為一體的閩南「小故宮」。
現存較完整的宅第共16座,總建築面積有40多畝,
建築多為穿斗式結構,硬山或卷棚屋頂。
蔡氏古民居一律青石牆腳、紅磚牆身,還有紅瓦頂和燕尾脊,
屬於典型的閩南皇宮起大厝。
建築群座座雕樑畫棟,門前牆磚石浮雕,立體感強,窗梭鐫花刻鳥,裝飾巧妙華麗。
門牆廳壁書畫點綴,別有一番情趣,篆隸行楷,各具韻味,
留下較多當時名流的書畫。
書畫如墨、彩、金、素等色彩斑讕;匾額如書、卷、扇、菱等別具一格;
門窗如圓、拱、菱、方等形式多樣。
隨處可見的木雕、泥塑、磚雕及石雕,工藝精美,多數採用透、浮、平雕等手法。
雕琢內容豐富多彩,有禽獸,花鳥、魚蟲、山水人物,圖案古樸,
而東北角最後一座附建的書軒,梳妝閣,為二層小樓,憑欄遠眺,
令人油然而生幽幽古情。
「錦亭傳芳」「莆陽世胄」「荔譜傳家」等書法經常出現在宅第的大門匾額上,
書法大多是楷書或行楷,由書法功底深厚的名賢題寫,莊重嚴謹。
這些題字記載著家族的由來……..
蔡氏一脈是從莆田(莆田別稱荔城)移居過來的,
體現了主人追本溯源、不忘先祖的情感。
在啟昌厝正立面的外牆上,還有一幅用磚條拼接的對聯,「錦亭衍派,荔譜傳家」,
正說明了此種關聯。
大厝的布局體現閩南建築文化的「風水」玄理,
具有按中軸線對稱排列和多層次進深、前後左右有機銜接等特點。
如二進三開間大厝,是由「下落」(或「前落」)、天井及兩廂、「上落」三部分組成。
大門左右各有一間下房,合稱「下落」。「下落」之後為天井,天井兩旁各有一間廂房(或稱「崎頭」)。
過天井為主屋正厝,中間是廳堂及後軒,其左右各有大房、後房,
以東大房為尊,合稱為「前落」。
古民居精美的雕飾,不僅集中表現了閩南成熟的雕塑藝術,
而且反映了受印度教、伊斯蘭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築藝術的影響,
譽為閩南建築的大觀園。
同時古民居以其宏大的規模、嚴整的布局、精美的雕飾、豐富的內涵,
從而被譽為一座地地道道的閩南建築博物館。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