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富基角燈塔的富貴角燈塔,塔身原為八角形鐵造,
1962年改為八角形混凝土塔身,外表為黑白平行相間的條紋,是台灣本島最北的燈塔。
富貴角燈塔是日本人在台灣興建的第二座燈塔,
係因為日本人為了建造台灣與日本之間的海底電纜以及航路設備。
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及氣候,秋、冬季節常出現濃霧,因此在塔內附設「霧笛」,
這是首次在台灣出現的航路標誌。
起建於明治29年(1896) ,至明治30年(1897) 建造完竣。
燈塔所有的建材皆自日本運來,鐵造塔身為東京田中鐵工場製作。
原稱「富基角燈塔」。最初塔身結構是八角形鐵造,高度30公尺,
因當地多濃霧, 故漆上黑白相間的平行條紋, 原裝配二等三重芯煤油燈,白色定光,
光力3,500支燭光,至1911年改用17,600支燭光的煤油白熱燈。
昭和元年(1927) ,改名「富貴角燈塔」迄今。
矗立於海岬的富貴角燈塔,早已成為北台灣海岸重要且獨樹一格的地標,
點燃了台灣最北端的珍貴土地。
現在藉著步道的修築與連通,
讓人們得以在欣賞獨具特色的海岸風光之餘,
也能夠親臨其下,
感受其歷史的悠久與深遠的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