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水村包括了浸水庄、湖仔內、施厝寮。
日治時期「浸水」因名不雅,後以日語同音「新水」為其名。
「浸水庄」是西埔鹽的核心,北接西湖村、東鄰南新村,西邊是太平村,南邊是三省村,
地處來自「水尾」一條短河的末端,每年五月至九月間,是多雨季節,大雨一至,急流奔放,
由於排水不良,即氾濫成災,全村浸泡在水中,積水常三、五天不退,「浸水村」之名不脛而走,
光復後由於原名不雅,因此改名為新水村。
新水村還包括「湖仔內」與「施厝寮」兩聚落。
「湖仔內」位在「浸水庄」東北方,因被「和興圳」半圓形圍繞而得名;
而「施厝寮」位在「浸水庄」西南方,因當年施姓墾民在此塔寮開墾發展成村而得名。
據施姓祖譜所載,錢江施姓開閩祖施典,
其十二世子孫移居埔頭,第十三世孫再移至楊林,
而此第十三世祖名為瑤林 ,施姓後代子孫為紀念入墾「楊林」的始祖,
便將該地改名為「瑤林」。
頭街與瑶林街都是現泉州晉江縣龍湖鎮小村名,
主要姓氏即為「錢江施」。
乾、嘉年間,鹿港經濟繁榮,行郊林立,舟事輻輳,貿易發達,
史書記載時台灣有一府(台南)二鹿(鹿港)三艋舺(即台北)之稱。
鹿港,已是當時台湾的三大港口之一。
此时,雖然清政府海禁未除,但沿海居民為生活所迫,往往鋌而走險,
成批地偷渡到一水之隔的鹿港。
道光四年對鹿港商人亦是一個重要年代,
該年天津歲荒,交商奉督撫之令運米赴天津,救濟民食,表現甚佳。
鹿港無北郊,船戶販糖者,僅到寧波、上海,道光四年以後,往天津、錦州、蓋成的船隻漸多。
鹿港商人的貿易範圍擴大。
道光十期堪稱為鹿港郊的全盛時期。
道光二十年修成的《彰化縣志》描寫當時鹿港 :
「街衢縱橫皆有,大街長三里許,泉、廈郊居多,舟車輻奏,百貨充盈。
台自郡城而外,各處貨市,當以鹿港為最」。
鹿港可稱為全台第二大港市,俗稱「一府二鹿」,
即指此時鹿港的繁盛。至於島內的貿易地區範圍亦相當大,鹿港的諺語
「頂道通宵〈今苗栗通宵〉,下到琅橋〈今屏東恆春〉」,
正可說明這個情況。
鹿港有八萬多人,其中三大姓:施、黄、許,占鹿港人口百分之八十,
其中又以施姓為最,約占百分之三十三。
施姓曾在鹿港的牛港穴建一姓街,街两旁约有100間店铺,
經营各種貨物買賣。
此皆大抵即是今日埔頭、瑤林兩條街弄 ……..
四聖宮主祀天上聖母、觀世音菩薩和五府千歲,為浸水、竹圍仔、後莊仔、湖仔內
四庄所共有,是新水村的信仰中心和集會活動中心。
新水村居民以務農為主,以「義和新圳」灌溉,
農產物有水稻、豌豆、苦瓜、蕃薯、落花生、葡萄、蔬菜等。
埔鹽地區的新水、太平等村落,
原是施姓族人聚居之處,
來自於錢江的施姓族人大多居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