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地之荒埔,大約在乾隆年間,由閩籍大墾首吳大 有招佃墾成。
乾隆六年有傳元掌者,從福建省 泉州府南安縣董頭社移居此地為墾首,至墾務 完成,
創建村莊,乃以其名「元掌」為莊名,後 來訛為「元長」。
明末清初之際,福建沿海居民為了遠避兵禍或饑饉,以及殘虐人民的官吏,
甘冒台灣海峽險惡的航路,相渡海來台,另建家園。
明神宗年間,約1600年前後,一股黃吳蘇傅等四姓先民,先後定居本地墾殖,
是開墾本地的原始四姓。
後有大夥福建泉州府南安縣十六都芙蓉鄉李姓族人五大房移入,族人眾多,
遂成為本地最大氏族。
昔時墾殖之初,因耕地或排水或通路之爭,難免發生糾紛,是當時台灣各地數見不鮮的現象,
而舉族由一地移往另一地,重新尋找耕地者,則到處可見。
本地原始四姓之中,除了傅姓之外,黃吳蘇族人陸續遷徙他地,另謀發展,
留居本地者,僅寥寥數戶而已。
光緒十三年(1887),改隸雲林縣,
當時元長行政區稱白沙墩堡元長莊。
山內村在各個時期名稱的沿革分別為山仔內莊、山仔內庄、山仔內,
有趣的是,『山內村』附近並無高山,怎會取如此的地名呢?
元長鄉的砂崙(砂丘)最高約數十公尺,雖然大多已被剷平,但在古早時期,
仍然處處可見這些高低起伏的砂崙。
所以,山仔內的名字很可能表示早期是在砂崙之間的一個聚落吧?
山內村是一個以李姓為主的聚落…….
據南安梅山芙蓉鄉志記載 : 在元末,有李氏一脈,徙居此地。
至明代,李汝夏(諡號白水散人)拯弊起哀,勵志奮發,使宗族轉向中興,並首修族譜。
由於戰亂和其他原因,芙蓉李氏祖先史料,有一大段散佚,無法查考,迫不得已,只好割裂,
將元末李廣孫,姑且定為開基祖。
有資料提及 此地之李姓開基祖為17世的公騰、公鳴兄弟,
因資料闕如,無從考證。
話說芙蓉李氏族譜原序中記載:
芙蓉李氏系河南光州固始縣人,五季初随王潮入閩,厥后子孫徙居于武榮(南安)芙蓉鄉。
芙蓉李氏在元朝中期,族運不幸衰退,先祖的世系由于年代久遠,世次追溯莫得而詳。
因而,芙蓉李氏的世首宜以李廣孫為一世祖。
李廣孫(1324—1379)遷徙定居于芙蓉鄉聚豐宅開宗立族。
之后,李氏族人子孫繁衍,分支開葉,由聚豐宅陸續延伸拓展而成為今日的競豐、蓉中、蓉溪、梅峰四個村;
並有遷徙移居金淘嶺脚、嶺兜,及福州、建甌等地自立村社,開拓繁衍。
其中渡台謀生的芙蓉人,至今繁衍逾萬之眾,
分布居住于雲林、苗粟、台北等縣市。
山內村裡標註芙蓉衍派的李姓堂號,
是較為特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