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十九年纂修之臺灣府志記載:「笨港街,港分南北,中隔一溪,曰南街,曰北街。」
嘉慶八年(1803)再度山洪,南北街均浸水,富戶在北街之北方新建「新街」(今華勝路) 移住,
咸豐七年又水患,新街浸水,新街之泉州人又移住原北街。
由於水患,新街、北街輪流移住,促進新街、北街之發達,而連成一氣,
竟成為現在之北港市街。
「朝天宮」前的中路上,聚集眾多商家攤販,店面一間間開張,有限的繁華街道上,
為了爭取謀生之地,形成前後狹長的「蜈蚣厝」,現今依舊屹立於熱鬧的中山路上……
面對中山路的前門用於生意買賣,而位於老街的後門則多為起居入口。
北港文化工作室許士能表示,這些老舊街道於清代時,曾是繁華一時的主要市街,
卻在日治時期,政府開闢中山路之後,而漸趨沒落。
老街上的街屋山牆上留有姓氏的多為蔡姓,施姓並不多見;
唯一可清楚看出的應是施長益餅店。
錢江施氏大量遷臺始於清初。
據臺灣方面資料,錢江施氏于康熙中、末葉有施路成入墾今北港。
乾隆年間,施樞壹攜孫拔翠入墾今北港。
嘉慶年間,則有施門入墾今北港一地……..
清時期約1683年,施琅領兵攻打台灣、擊退鄭氏家族有功,因此賜予施琅西起
馬沙溝、東至烏山頭的領地,不料馬跑至今將軍庄一帶便斷腳蹄,施琅便在此地興建將軍府,
沿途所經之地即為施侯租。
後來施琅率領族人和吳王親戚至今日將軍溪南岸一帶開墾,逐漸形成將軍庄;
到了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將施姓之大租沒收列入官租,至此之後施姓沒落漸衰,
施姓便舉族遷至北港。
施琅是晉江衙口人,衙口是潯海施姓的聚居地。
施琅平台後,福建沿海人民大量湧入臺灣,隨施琅來臺灣的晉江施姓親屬和族人不計其數。
經過認定,「潯江」又稱「潯海」,是施氏一支族親,即施琅直系分支。
位於北港西側樹腳里一戴的大庄村外,有一錢江施姓官墓,
雖經整新,卻可確信為道光年間古墓。
因燈號為錢江,應不是自台南遷入的施琅後代。
墓主人施崇信在清代有修職郎官銜,
不知道有何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