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年間,開始有大批的漢人移民進入開墾,高屏溪沿岸的溪埔地,
雖經常氾濫成災之苦,但也因氾濫而致土質肥沃,利於農耕。數百年來,先民為免住屋
受溪水氾濫威脅,採取搭建臨時寮舍的方式,作為暫時的居住場所,
其中「溪埔寮」、「潮州寮」、「頂大寮」與「下大寮」,
是四個較大的移墾聚落。
日治時期將此四區合稱為「大寮」,成為今日之地名。
潮寮舊名「潮州寮」,潮寮村地名由來為現潮寮國中前小路是早期清朝軍隊行軍之路,
經過溪往屏東潮州,經常在此紮營休息之草寮處而得名。
也有一種說法說是最早入墾此地的人是來自於廣東潮州一帶。
從聚落中有盧姓的竹管古厝看來,
盧姓即多來自於廣東潮汕地區,第二種說法也許言之較為成理……….
另據老輩口述,「潮州寮」未成聚落之前,有一戶人家從屏東新園來到此地開墾,
種植蕃薯並曬乾成簽,而引來族人仿傚,故也有「蕃薯寮」之舊名。
後來再移入者亦很有可能來自於漳州平和、詔安、南靖等地,
因資料不多,基本是只是個人的推估。
坐落於潮寮里的「吳家古厝」興建於1934年,
以傳統磚瓦及日式洗石子建材混合,
為二進落三合院馬背型傳統閩南建築…………
解說牌上提及吳家祖上為吳款公 (1850- 1927) ,吳款公育有三子,
其中長房吳法明公(1873-1918) 、二房吳長公(1876-1967) 、三房吳拱公(1883-1973)。
原吳家祖厝位於本(潮寮)里堤防路,
1936年,因家族人口眾多,舊有房舍已不足已安置所有成員,
因此,原吳家祖厝歸二房,長房與三房共同於現址興建兩落三合院,長房居於前,三房於後。
後代子孫為感念先人創業惟艱,1990年成立「吳款宗親會」,
每年春節舉辦宗親聯誼餐會,並將此古厝予以保留。
2010年吳家宗親會出資將三合院部份毀壞的屋瓦予以整修,屋體、門窗重新粉刷,
將外牆飾有農村生活彩繪,並將過去豬圈、牛舍與農具間改為多處花園,
園內花團錦簇,十分清幽、雅緻。
改造後吳家古厝便以文化園區的形式對外開放,
平日除提供社區里民休閒活動外,亦作為鄰近中、小學、幼稚園鄉土教學之用。
在2015年春節,豬哥亮主演的電影《大囍臨門》
即是以吳家大厝做為主要場景,
也吸引不少民眾前來朝聖……….
吳姓出自姬姓,以國為氏。黃帝后裔古公亶父生泰伯、仲雍、季歷三個兒子。
古公亶父為周人取代商建立周王國打下初步基礎,後世稱其太王,太王古公亶父晚年
欲傳位於季歷(周文王之父),泰伯和仲雍知父之意,藉口外出採藥,來到荊蠻吳越地區
(今江蘇無錫一帶),建立姬姓國家句吳。
泰伯無子,去世後仲雍繼立為吳君。仲雍下傳四代至周章。
周滅商後,周武王正式封周章為句吳國君,傳國十餘代,東周春秋時期 ( 前473 ) 被越國所滅,
吳國子孫逃往四方,他們感念故國,便以吳為姓。
周章傳至第十八世孫壽夢,他有4個兒子,長子諸樊,次子餘祭,三子餘昧,四子季扎。
壽夢有意傳位給季扎,季扎不願越宗傳遞而遷居延陵,以耕種為生,終年90歲。
延陵也就成為吳氏族人的堂號……….
惟說明板未提及此間之吳姓是否來自於潮州。
吳姓由閩入潮的最早一支是指吴駒一系。
按 : 吴駒是泉郡晋江吴蔭的次子,唐咸通十三年(872)舉明經,登進士第,授承事郎。
唐光起三年(887) 任潮阳令。在任期間,吴駒察民情,重農桑,興教化,勤政愛民,卓有政績。
因樂于潮陽風土人情,遂創蘆溪定居,成為潮陽吴姓開基始祖,百世不遷之宗。
吴氏宗書《歷世系書》诗曰:
潮陽系出晋江公,作邑唐時来此中,肇創蘆溪為鼻祖,本支百世不遷宗。
吴駒入潮已有1100多年,下傳35世,
廣布粤東潮汕州各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