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水頭,又稱金水,位於金門島西南隅。
西北側濱海,東南接金門城西門外;南有金水溪流過,水源豐沛;
北側依龍貢山成屏障,東向另有龜山及香爐山,西面海岸聳立獅頭山及塔山,
冬季避風溫暖,藏風向陽。
居海陸交通節點 • 地理位置優越,自元代起已有漁民落腳於此。
水頭聚落的歷史始於元代,有文獻記載;
約在元朝初年( 1281 ),李氏始祖良亨公自同安遷抵奈社李厝(今中界),
以後子孫枝葉茂盛,蓋了規模龐大的七進宗祠,可惜明末毀於倭寇之亂,現僅重建一進。
元仁宗延祐兩年( 1315 ),黃輔(仲卿) 登乙卯科進士,因避胡元之亂來浯執教定居,
是為金水黃氏肇基始祖。
在前水頭設帳授業,死後所葬形號「貓兒洗面」,
後代蕃衍,蔚為大族,佔全村人口半數以上。
明清時代的水頭,已大致發展為一個具規模的多姓聚落。
建物群落順應地形,長形分佈,分有「頂界」(又稱黃曆頂)、「中界」、
「下界」、「後界」四甲頭:
各姓氏分而居之,如頂界為黃姓、中界有黃、李、蔡姓、下界有黃姓、蕭姓、王姓、
後界則是吳姓、陳姓、鄭姓、王姓等。
1930年代僑匯返鄉,興建了一幢幢的華麗洋樓,
加上原有的傳統民居群,使得這裡贏得「有水頭富 ,無水頭厝」之美譽。
水頭聚落由於早年經商者眾,許多在南洋從商致富者,紛紛在故鄉搭建樓房大厝,
並融入異國情調,因此約在1920~1930年間,留下許多呈現南洋建築特色的「番仔樓」。
雖說是番仔樓,其山牆、馬賽克磚等裝飾皆有別傳統,卻又仍可見到中式花鳥壁飾、
福祿壽等喜氣漢字,兼容並蓄的風格,成為屬於那個年代的經典。
來到今日的水頭聚落,最顯眼的莫過於昔時村落防禦外敵的槍樓「得月樓」,
佇立得月樓前,遊目四顧,仍一派古村風情,幾無現代建物,有純粹的聚落之美。
通過得月樓後,置身宏偉的黃輝煌洋樓,一旁的僑鄉文化展示館,原為黃俊古厝,
鄰近的金水學校展示館,昔時為金水國小…….
都是擁有70、80年歷史的番仔厝。
黃輝煌,民國初年南渡至峇里吧板從事什貨批發業,致富後匯銀返鄉,
聘請南安籍名師陳南山及本地匠師傅允評、傅允賀等人設計興建,於民國19到22年間
(1930-33年)興建了洋樓自宅及得月樓。
得月樓銃樓高約11公尺、外牆厚40公分,內部有4層,內有地道及槍孔,
其槍孔均裝飾成眼睛、鼻子之造型並有明顯之窗楣,遠看似一巨大之臉譜相當有趣;
番仔厝內部空間不大,原來應是作為祭祀祖先之處所;
洋樓正身亦有非常豐富之泥塑裝飾,山頭上刻著『民國20年』顯示其建造年代,
頂端則有一時鐘浮雕,指針停在12點40分,係為勉勵其子孫要比人努力工作之意,
另有龍、鳯、螃蟹、囍字、小天使、老鷹、大象等中、西方之吉祥圖案
及豐富的彩磁,將其正面牆身裝飾的熱鬧非凡。
黃輝煌洋樓為三凹壽類型洋樓,
正面山頭泥塑裝飾非常精緻,如時鐘、天使、鳳凰、薔薇、葡萄等。
這座建築,見證金門建築工藝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