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西舊名鹹菜甕,位於新竹縣東北,一說鹹菜甕的名稱是因為早期河川漁獲

豐富、山野鳥獸繁殖興盛,取之不盡,宛如甕中取咸菜一樣隨手可得,

而稱為鹹菜甕




同時因當地地勢三面重山阻隔,一面開口向西,形狀正似鹹菜甕的外形,

故改「新興庄」地名為「鹹菜甕」,或又稱鹹菜硼、啣彩鳳等音近之名。













日治時期,可能因「鹹菜」與日語「關西」諧音,

將鹹菜甕與石岡子兩地改稱為「關西庄」。

後經行政區域的多次的變革,關西之名仍舊沿用至今。







大約在二百五十年前,這裡還是原住民泰雅族群居住的地區。

漢人約在二百年前左右循著鳳山溪逆流而上進行拓墾,因為鹹菜甕是出入內山要津,

乃設隘守護,而後人口漸多形成市街。

關西市街包括老街與新街,老街約於嘉慶171812)形成;

新街即咸菜甕,約形成於道光21822)左右。








關西分駐所於1920年完工落成,採洋式鋼筋水泥加強磚造、平房建築物,

另外還有多棟警察宿舍,以木造蓋文化瓦日式建築物。

總工程費貳萬圓,是最初編入州預算支應者。











分駐所前身,在日治時期隸屬於新竹郡役所警察課之分室,

1920年落成啟用,成為關西鎮警察辦公廳舍。

一說該地原為「保甲書記事務所」因火災後改建為分駐所。






 

關西分駐所轄屬新埔分局,為一樓RC磚造建築,上覆日本瓦,

入口大門處做一三角山牆,並有多層線腳設計,門柱上有西洋幾何圖案之

柱飾,同為當時十分流行之「興亞樣式」建築。











關西開拓史上第二條老街,曾風光一時,

街上商家林立,行人摩肩擦踵。

日治時期赤柯山、馬武督兩條輕便車軌道在街頭的牛欄河畔交會,

石店子老街從頭喧鬧到尾。
























石店子老街沒有攤販林立,小店三三兩兩,

不同的人來,看到不同的東西。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