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林古村落位於晉江市新塘街道西南部,
背靠石鼓山,面臨梧垵溪。
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村民圍塘而居,古有「三腳筐」的美譽。
據史料記載,梧林古村落形成於明洪武年間,
豐田山兜人旺生公趕放鴨群至梧林,在此沿溪定居。
清初梧林形成村莊的初步規模。
清康熙年間,祖旺生公十世裔孫蔡以褚因隨施琅平台有功,敕封為「鎮國將軍副總戎」。
27年後,其子蔡光座高中進士。
現存「鎮國將軍」墓於石鼓山,「鎮國將軍」「進士及第」
燙金字匾各一塊在梧林蔡氏宗祠。
這是一個以蔡氏為主的村子,遠近鄉鄰說它「十戶人家,九戶僑」,
更有句順口溜,「沙塘吃,後洋穿,梧林賺錢買短槍」,
說的都是梧林村曾經的富奢。
梧林村人,自明朝就有遠下菲律賓的人,一代代人接力式地往那裡聚集。
「家裡兄弟多的,只留一人,在家侍奉父母,其他的全往菲律賓謀生,僑批寄來養家、
買地,光耀門楣的大厝,一座座拔地而起,留下而今的華僑建築群。
「朝東樓」為蔡朝東1930年建成的,700平米三層羅馬式洋樓。
這是梧林村第一座鋼筋水泥的洋樓,蔡朝東和「泉南門外五層厝」的主人蔡德鑨,
在菲律賓合辦「三合興」玻璃,他們曾是梧林村最富的人。
房子的設計由菲律賓的設計師操刀,鋼筋水泥全從歐洲運來。
1930年,梧林村人,家家戶戶只點油燈、燭火,
這座房子已超前到設計了電梯井,安裝了電線。
電梯從海外運來,發電機也一併到位,可是房子還沒建好,抗日戰爭打響,
光宗耀祖的大厝,就這樣擱置。毛坯的洋樓,徒留著空洞洞的電梯井,
但那曾經的興盛,不用多說。
朝東樓不遠處, 德鑨樓是聘請英國人設計的,
蔡德鑨專門從上海租界招來100多名混凝土建築工人,
日夜連班澆築而成。
蔡氏家族人丁興旺需要有更多的房子居住,蔡德鑨於1936年再次回鄉,由於受到
西方文化的影響,建造一座五層的羅馬式大樓,樓房二、三、四層帶出挑外廊,
廊道中間呈四十五度出規,一、二層各用兩根羅馬科斯林柱支撐,三、四層各由四根羅馬
科斯林柱支撐,羅馬式山花,
第一層大廳中的樓梯是雙向到轉台才匯成寬闊的單向上樓,
樓梯欄杆用鋼材製成多種幾何圖案,扶手選用優質的木材,二樓藏頭聯:
「德明玉燭輝堯世;鑨析金龍化禹門」
該洋樓自來水、抽水馬桶一應俱全,更有防彈門窗。
彰顯出主人的豪邁之氣。
在這五層厝的周邊,相連的是另外3座蔡德鑨家族的古厝,
它們外牆相連,閉上對外的門便與世隔絕,房子與房子間曲徑相接,
似一座獨立的堡壘。
五層露主體建成後遇到抗日戰爭,外匯中斷,房子沒有進行最後的裝修,
一度成為晉江地區第八區公所的辦公場所。
與五層樓相鄰的是「徳鑨樓」,門亭上書1932年和蔡德鑨的英文名字,
占地四百平方,三層的鋼筋水泥建築,正面外廊中間呈四十五度出規,
一二層由四根古希臘科林斯柱支撐,廊柱由拱券相連。
一幢坐北朝南、西班牙哥德式風格的兩層半洋樓,兩進三開間,
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清水紅磚外牆十分洋氣,左右各異的布局更是顯得生動多樣。
這棟建於1938年,占地約400平方米的洋樓為旅菲僑胞蔡順意所建,設計新穎美奐,
二樓鋪以紅木地板,三樓左側角間有一閣樓與梯間連接,右側設拱式斜板造型,
上覆紅琉璃瓦,點綴著中式元素。
最讓人驚奇的是,在頂樓還設有不規則的空中泳池。
可想而知當時主人的風光顯赫可見一般。
解放後他更是無私地將這棟樓用於興辦學堂,發展教育,
由他帶頭創辦的梧林第一所小學—銘仁小學,就是在這座紅磚洋樓開始的,
一用就是近50年,直至1987年新小學建成後才遷出。
可以說,這小小的洋樓不僅凝聚僑胞蔡順意的一片愛國之心,
更是兩三代梧林人的啟蒙開智搖籃。
直至今日,
這棟番仔樓仍被村人喚為舊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