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里在清代屬於大里簡社;日治初期,明治三十三年(1900) 的行政區域,將大里簡社

分為石城、桶盤窟、大里簡及蕃薯寮四社,明治三十四年(1901)的查定區域,又將四庄

重新併為大里簡社;




大正九年(1902)改大里簡庄為大字,

下轄石城子、桶盤窋、大里簡及蕃薯寮四小字,

光復之後,將石城子、桶盤窟合併為石城里。

 








石城地當本鎮北部咽喉,清代有隆隆嶺、草嶺古道,交通地位重要。

與臺北縣貢寮鄉交界,境內大多屬山區,瀕海有一小港。

居民多賴漁業為生,主要產物有龍蝦、九孔、石花菜等。

亦為北迴線鐵路及濱海公路進入宜蘭第一站。





石城漁港、石城車站、大里國小、桶盤堀橋、草嶺橋、隆嶺古道南入口均屬本里,

濱海公路南向右側有苦名的草嶺慶雲宮,背山面海,風景絕佳,

依欄遠眺,龜山島在望,冬季日出恰在島處,有「龜山朝日」之稱,

為舊蘭陽八景之一。








石城是五漁村最北邊的一個聚落,也正處於雪山山脈入海的終點,

在山海劇烈的交會與震動之下,人們所能生活的腹地非常稀少,

石城也是五個漁村中最為分散的村落,

從舊草嶺隧道口一直到大里慶雲宮北側都有聚落的痕跡……..

但也因為地形擠壓、生態交會所產生的豐富性,以及海底地形、南北海流集聚

等特性,讓定置魚網最早選擇於此處設立,期望藉由自然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多樣性,

滿足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





是日前往舊草嶺隧道,於該處時將向晚,

憑欄眺望龜山島暮色,

另有一種風情………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