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資料,這條古道原名「更興古道」,
「打鐵寮」相傳是由大溪鎮 曾鎮長所命名。
昔日這條古道入口附近曾有打鐵鋪,供給入山開採樟腦的腦丁所需 的鐵器。
大溪曾是重要的樟腦產地。
光緒十一年(1885)台灣建省後,劉銘傳主政,以「防備、練兵、清賦、理番」為要務;
「理番」則是大力開發山地,設撫墾總局,由林維源任幫辦撫墾大臣,並設北路撫墾局於
大嵙崁(大溪), 派軍隊駐防山區,以防「生番」威脅。
光緒十七年(1891),林維源與林朝棟曾派民團協助清軍鎮壓
大嵙崁的泰雅族原住民, 史稱「大嵙崁戰役」。
因此,當年的「打鐵寮」,既是打造用器之寮,透露出採集樟腦所付出的慘重代價。
當時台灣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樟腦產地,
出產的樟腦曾一度佔世界樟腦總產量的百分之七十至八十,
是台灣最早奪得世界第一的產業……..
大溪數條古道中,以打鐵寮古道最為特別,因緊鄰慈湖陵寢,早年長期受到軍事管制,
人煙稀少,卻也因此得以保留原始林完整的風貌。
徜徉於古道林蔭間,或賞雪白桐花,或觀看舞蝶翩翩,腳步輕快,心情愜意。
型鵝卵石舖設的路面,泥地、落葉、卵石及光影交織的林蔭步道,
瀰漫著古道特有的懷舊氣氛,即使是緩步上坡也不覺得累。
打鐵寮古道原名更興古道,連接大溪三層地區與角板山,
古時兩地的物資常藉這條古道運送,是相當重要的道路。
古道沿溪畔修築,建造時就地取材,遇山鑿石築成石板階梯、取溪中鵝卵石鋪成步道;
途中三座古橋各具特色,外型小巧雅致,古意盎然。
東興橋又被稱為糯米橋,據說是先人用石塊、紅磚加上糯米增加黏度加以堆砌,
建造出東興橋堅固的拱橋,也因此稱為糯米橋。
眼前所見的東興橋,早已被苔蘚蕨類覆蓋,橋下的溪水潺潺,還有奇特的壼穴地形,
橋體已融入整體環境中,與林蔭、水流、光影,形成一幅人文史跡與自然環境
融合的和諧景象,引人細細駐足品味、流連忘返。
打鐵寮古道以大溪三層地區為起點通往復興鄉的一條古道,
也是桃園大漢溪畔7條古道中最美最特殊的一條。
古道維持古樸原貌,原始步道優質,路況很好,山林風景也很不錯。
古道原名「更興古道」。
古道沿途建造三座由地方人士捐建的糯米橋,分別為太平橋、濟安橋和東興橋。
古道材質皆以就地取材,遇山鑿石而成的石板階梯,甚有古樸雅意,而濃綠的林蔭
古道就沿著溪畔而行,溪聲潺潺,風景秀麗。
值得一提的是,整段路依然保留著原始林完整的風貌,
沿途無論油桐花、相思樹、山杜鵑、桂竹林大手筆的花香綠意,
每一小段都有不同的驚奇,而且步道甚為寬廣,
行之不覺其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