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港在昔日稱為「雞籠港」或「雞籠灣」。
雞籠港在十七世紀即有外人足跡,西班牙人佔領臺灣時就曾對雞籠港進行調查,
並進行了部分建設。清
治後期,西方列強的東來,逐漸開啟了雞籠港的發展。
在同治2年(1863年),基隆港以淡水附港的名義正式開放為商港。
而在1886年當時就任台灣巡撫的劉銘傳進行基隆港的建港規劃,並委由當時的
台灣首富林維源總辦基隆港的建港事宜,也將當時興建中的縱貫鐵路分出支線至港區;
但後來建港工程因劉銘傳的離職而未全面實行。
日治時期,日本當局計劃將基隆建設成為台灣與日本本土的聯絡門戶,
故基隆港正式開始進行現代化港口的建設,也就是從1899年到1944年間共五期的
基隆港築港工程;
第一期在1913年竣工,第五期則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而未全部完工。
這五期的築港工程,清除了原本密布內港區內的礁石(原本港內的鱟公嶼、鱟母嶼
即在第二期工程被剷除),並在外港陸續整建了大型造船廠及軍港、漁港區等設施,
從碼頭貨棧到港區鐵路系統皆相當完備。
基隆港現存的西二、西三碼頭倉庫即在此時期興建,
分別於1932年、1934年完工。
日治時代的築港工程,不但奠定了日後基隆港的發展基礎,
也使基隆港在1970年代前穩坐檯灣第一大港寶座。
較特別的是,基隆港的築港工程並不由政府行政系統負責,
而是由日本軍方主導,並被列為日本海軍列管軍港之一。
1945年,中華民國接管臺灣,續設基隆港務局,
1961年至1974年間,港務局改建內港設施,
並開始在外港及東岸興築碼頭。
1982年至1992年,為因應貨櫃運輸時代的來臨,
以改建及增建貨櫃碼頭為主。
基隆港的營運量在1980年代到達高峰,到了1984年,
基隆港更成為世界第七大貨櫃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