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移墾大甲,據淡水廳志記載,明永曆19年(1665),諮議參軍陳永華

請設屯田制,於是鄭經屯軍大甲溪,北上開拓大甲之地,

是年於大甲社置通事,負責與原住民接觸。

永曆24年(1670)鄭經命右武衛劉國軒出鎮半線,

劉國軒命副將駐大甲鐵砧山,經略蓬山八社。

 



(下宅  王媽黃氏祖坟)

大甲地區之平埔族與漢人較大規模的正式接觸始於此,

不過此時閩粵移民尚未在此長期定居,到大甲的漢人只是通事或社商,

一直到滿清入臺,人口相當稀少。

 



(羌山   顯祖考  諱宗資  柯公一位之佳城)

 

康熙40年(1701)有大批漢人一自鹿港北進,一從大安港上岸移入本區求生,

其中閩籍有林、張二姓,粵籍有邱姓(邱太三即其後人)率眾開墾九張犁、日南、大安

及鐵砧山腳等荒埔,至此大甲地區因開墾而日漸發展,到康熙45年大甲已形成一小型市街。

 

(碧溪  鴻儒楊公之墓)


(道光乙酉年  顯考榮昌余公之墓) (ps: 林春之夫婿)

 

雍正12年(1734)林成祖自中國大陸來臺定居大甲拓地,

歲入穀萬石,對本地區開發貢獻頗大。

 



(光緒乙酉年  顯祖考  號質直  白公佳城)

 






(光緒八年   顯考例贈鄉飲大賓  斐烈  黃公佳城 )

 

 

大甲地區早年即為台灣原住民族之一的道卡斯(TAOKAS)族聚居之地。

道卡斯族共有十六社,分佈於今台中縣西北部的大甲,北達苗栗縣沿海以及

新竹縣的海岸平原一帶;當時從大甲溪到苑裡溪一帶的平埔族社群,稱為蓬山八社,

其中大甲東社、大甲西社、日南社、及雙寮社在大甲境內。

大甲東社與大甲西社則以鐵砧山為界。

 





(顯祖考  諡創達  生來阮公之墓)



(光緒辛巳年  顯祖考諱承順  杜公墓)



(杜媽楊氏之墓)

 

漢人移民入墾大甲地區後,以道卡斯(TAOKAS)來稱本地,

而取河洛語的近似發音「大甲」作地名,因此「大甲」之名乃緣起於

「道卡斯」的譯音…….

 


 

(陳媽葉氏墓)

(朱媽  汪孺人之墓)








(梁媽  黃氏之墓)

 

趁著走訪大甲貞節媽林春墓之便,

順便再踏查一下附近古墓。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