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霄地名的由來,係源於早期此地為平埔族群道卡斯族「風呢樣」〈Honeyan〉
「屯消」〈Tonsuyan〉社之居住處所,通霄是屯消的諧音,古時寫為吞霄,
原指今之通東、通西兩里,昔時南勢溪水深可停泊商船,為銅鑼、三義、苗栗等地
貨物「吞」吐「銷」售中心,閩南語「霄」與「銷」發音相同,
因此又稱「吞銷」、「吞霄」。
後因南勢溪足見淤淺,商務不如 往日繁榮,日治時期,新竹州長蒞臨視察,
有感於「吞霄」地名之不雅,正巧就地北望,見虎頭山高聳入雲霄,
乃改為現今之「通霄」。
明鄭時期,鄭成功之子鄭經派右武衛劉國軒經略本區,這
是漢人正式進入本區的開始;1683年 清領之後,吞霄社屬『苑裡堡』,後改『竹南三堡』,
先後屬諸羅縣、彰化縣、淡水廳、台北府、新竹縣,台灣設省(1885)後,在中部地區增設
台灣府,分新竹縣 為新竹、苗栗二縣,通霄即歸台灣省台灣府苗栗縣通霄二堡管轄。
光復之後,於民國35年設新竹縣苗栗區通霄鄉,民國37年升格為鎮,
民國39年行政區劃分,改為苗栗縣通霄鎮直到今日。
南和里位於通霄鎮東南部,東臨銅鑼鄉、南與福興里連接,
西與坪頂里為鄰、北與城南里交界。
地名起源於閩、粵械鬥有關,「南」為淡水廳治竹塹之南,「和」為和睦之意。
本里有兩大部落為火炭坑及九層窩,為多姓氏家族群聚居地,
民風純樸,居民多務農,主要農產為米、柑橘為主…….
陳家古厝位於縣道下方,合院格局完整,
靜處於農路盡頭,
眼前是一片疇綠,真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