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湳洞南倚山、北面海,長年受東北季風影響,加上土質偏酸不易耕種,
早期很少有人居住於此,選煉廠設置後,人口才逐漸增加,
是一個依礦而生的煉礦聚落。
濂洞社區是採礦時期,日人規劃建置的宿舍群落,屋舍排列整齊,
有完整的自來水系統、消防設備、郵局、派出所、醫院、供應社等,
生活機能完整………
目前濂洞社區的礦工聚落保持完整,當時宿舍依職等分配,
主管級職員的宿舍為一棟兩戶格式,連棟式的建築係提供給一般工人的眷屬宿舍,
四戶或六戶一排,相依而建,社區內有餐廳、澡堂、球場等設施。
水湳洞約在九份溪出海口兩岸,日治初期十三層選礦場設置後,
才陸續有居民遷入,約為現今濂新里和濂洞里的範圍。
水湳洞地名來自選礦場廣場巨岩旁之海蝕洞,洞旁溪流自山上流出,
造成早期於洞旁形成「湳仔地」,故被稱為水湳洞。
水湳洞臨近大海,為東北角的河谷地形,
每年東北季風直接灌入,風雨綿延十分強勁。
水湳洞十三層遺址是臺灣鍊銅史不可磨滅的記憶,
礦山遺址有顯著的普世價值,礦山停採後其機能雖已消失,
但是鄰近礦山聚落的機能仍持續運作,
若經過適當整理與保存,一如日本的石見銀山為東瀛首位以
「產業遺產」登錄世界文化遺產的地區,
水金九地區的礦業遺跡非常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世界文化遺產的期待,
尤其是水湳洞地區具有陰陽海、水湳洞選鍊廠、廢煙道及黃金瀑布等
世界的四大奇景,所表現出來的環境特色
既富有時代意義又具有人文情懷的空間,
以及富涵與自然景觀相融合的水岸與山景,
結合水岸與山景為環境地景的特色。
水湳洞聚落發展和金銅礦有密切關係,
明治39年(1906) 選礦場興建後而逐漸發展。
礦場為了員工居住,於九份溪對面的山坡地,陸續興建供日本員工居住,
房舍分四戶一列和六戶一列兩種,四戶一列予監工級員工,配個別廁所及洗澡間,
六戶一列為一般員工居住,有個別廁所,
但是洗澡間共用,漢人礦工則自行在附近銅礦仔、磺窟仔蓋工寮。
在本山六坑及永久煤礦開採,及下方濱海的禮樂鍊銅場設廠後,
使得水湳洞聚落更加活絡,
但隨著礦業的沒落,臺金公司關廠,居民陸續搬走,
留在社區的大多是年老一輩或臺金的舊員工居多。
再次走訪濂洞社區,發現該地石垣數量及堆砌均極美,
是探索此區不可忽視的,
特予以紀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