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硐,位在新北市瑞芳區以柴寮路為主的周邊,命名最開始起因是:
鄰近一處山洞有大量的猿猴聚居,故稱「猴洞」,日治時期因當地盛產煤礦,
當地人為求吉利,不喜歡礦坑裡有水,故改猴洞為「猴硐」,
後至民國51年因「猴」字不雅,改字為侯硐,
車站也隨之更名成「侯硐站」,
但在民國94年,經地方人士建議:
保留地方文史特色,再次更名回「猴硐」。
侯硐位在台鐵平溪線上,自清代以來就是知名的礦產山城,
因應煤礦的發展興起,當時聚落曾高達6千多人,連女性都要到選煤場上班,
侯硐當地車站、變電所因此設立,周邊更有醫務所、礦工宿舍、所長宿舍、
美援厝、番仔寮、木工場、五分車的柴油機車庫等建築設立,
建成完整的礦工聚落。
瑞三本鑛開礦於日治時期昭和15年(1940),
曾是台灣煤產量居冠的礦坑。
沿著礦場沉沙室旁前行,
抵達一棟紅磚三層樓房,是當時的礦工宿舍。
由此出發,穿過鐵路涵洞之後,路右側出現一條石階路。
石階路是古道舊路,
這條山路是昔日柴寮與猴硐地區的聯絡道路,
可稱之為「柴寮古道」。
途中獅子嘴奇岩下有一農厝,
是一完整的石頭屋…….